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政协委员“支招”解决中国文化贸易逆差
中新社记者 沈晨
有两部美国影片,让不少中国一流导演颇感惭愧。一是2008年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熊猫、功夫、山水等中国文元素化经美国好莱坞包装,让全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二是2009年底叱咤影坛的《阿凡达》,该片炒热了张家界旅游,张家界知名景点“南天一柱”也由此更名为“哈利路亚山”。
美国文化人“借用”传统的中国文化资源“反攻”中国市场取得奇效,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之窘境由此可见一斑。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以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图书为例指出,中外版权贸易逆差从前几年的1比10缩小到现在1比7;中国和欧美的图书版权贸易逆差则达到1比100以上。“而在普通的贸易领域,逆差达到20%或30%,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尽如人意,世界文坛和国外读者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了解与中国读者对当代世界文学的了解相差甚大,不成比例。我们翻译工作特别热衷、特别快速地把国外的好作品及时地翻译介绍进来,几乎在同一时间和第一时间,中国的读者就可以和全世界读者一起阅读国外最新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我们自己的作品翻译到国外,则是动作慢,量少,面窄,影响小。”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冯小宁指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受文化差异、话语方式、传播渠道等因素的限制,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常常大打折扣。赵启正说得直白:“外国人想要知道的和我们想要说的,有没有交集部分?如果有,就会逐渐扩大。如果我们不管他们的需求,即使做了,也是白做。”
委员们不仅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尽其所能地给出各自的“偏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余隆借用著名指挥家巴伦波伊姆说过的话指出:“中国现在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国家,如果中国需要有一种世界性的力量,就必须面对世界文化。如果你不希望成为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那搞搞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但如果想要进入全球的领域,就必须对全球文化有一个概念。”
余隆认为,将中国优秀文化放到世界格局内,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就应该以一个国际性的方式去宣传中国的理念、中国的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者张树华认为:“要善于表达、改变我们的文风和话语体系,用于表达,也要善于表达。要区分不同的语境,对外巧妙地展示自己‘美的一面’。少一些‘含糊其辞、穿靴戴帽和连篇累牍’,多一些清爽而有深意、简单而直白的中国新式语言,让境内外受众听得懂、读得进去、看得明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