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住进北京饭店
12月31日,孙中山到北京,在前门火车站受到数万群众的欢迎。重病的孙中山发表了书面讲话“此来不是为争地位,不是为争权力,是特来与诸君救国的。”随后,住进了东长安街上的北京饭店506房间,即现在北京饭店B座中部有大阳台的5101房。
入住当晚,请了六、七位外国医生为孙中山会诊,经细致检查,一致认为是“最烈肝病”。他们每日来诊视,换了几种药都不见效。德国医生克利建议去德国医院治疗,但孙中山因德国医院在东郊民巷外国使馆区内而拒绝。
孙中山病势日重,但仍为国事焦虑。段祺瑞为使其统治合法化,加快筹划操纵善后会议。孙中山入京第二天,1925年1月1日,段祺瑞就邀请孙中山出席会议,孙中山给予拒绝。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按照孙中山的指示两次发表宣言,命令国民党员抵制善后会议。
连日劳累和激愤的心情更加重了孙中山的病情。1月20日后,孙中山体温升至摄氏41度,脉搏加快,医生们建议外科手术治疗。经夫人宋庆龄劝说孙中山同意手术,于1月26日住进协和医院。当天下午由外科主任邵乐安为孙中山主刀,当右腹部切开后,发现已是肝癌晚期,无法切割,只得重新缝合。2月3日,医生将病情如实告知孙中山。“孙中山听之甚为安静,而精神倍增勇敢。决计与病魔抵抗,继续接受镭治。”孙中山隔日接受一次镭放射治疗,共 48小时,但无功效。2月17日,医生告知亲属,孙中山的病西医已无法治疗。
-孙中山病逝于铁狮子胡同11号
孙中山及医务人员决定出院接受中医治疗,因北京饭店不便煎药护理,孙中山2月18日出院,移住铁狮子胡同11号。
明朝时,这里是崇祯皇帝的宠妃田贵妃的娘家,田贵妃之父田畹的府邸,名天春园,门前有两尊大铁狮子,这条街也因此得名铁狮子胡同。北洋政府时期,曾先后任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理国务总理的顾维钧住在这里。当时的顾府分东、西、中三路,东路是花园,中、西路是住宅,三进院落宽敞舒适。孙中山住进了顾府西路第二进院北房。现在这里是张自忠路23号。
在这里,孙先生经北京名中医陆仲安、施今墨等治疗,服用多付中药,病情不见好转。孙中山精通医术,明白自己的病情已恶化,但他以超人毅力强忍病痛,每天坚持阅读报纸,关注着时局变化,后来自己不能读了,就由宋庆龄读给他听。他还给护士何芬讲列宁的故事,并把自己签名的《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二书送给她。何芬每次给他测量体温、服药后,他都要连声说“谢谢”。只要能够忍受,他绝不麻烦医护人员。
宋庆龄在孙中山病榻前日夜服侍,从不离开,几乎没有正常睡过觉。全国各地人民都关心着孙先生的病情,每天不分昼夜都有许多群众和中外记者围在住宅外等候消息。
孙先生病情日益恶化,3月11日上午,孙中山签了“政治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政府遗书”。在“政治遗嘱”中他指出:“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表达了他对实行三大政策的坚定信念和不朽的革命精神。11日晚,孙先生陷入昏迷状态。清晨弥留之际,孙中山断断续续地轻声呼着“和平……奋斗……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代伟人孙中山于此逝世,享年59岁。
现在孙中山先生居室门口悬挂着“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这是一间并不很大的里外间,由雕刻精美的落地花罩相隔。外间西墙上镶有一长方形汉白玉,刻有“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终”,上方悬挂孙先生遗像。右边镜框里为“总理遗嘱”,靠墙条案上放着“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孙先生著作。
张自忠路23号,作为孙中山先生的逝世纪念地,永被后人瞻仰。
-在社稷坛隆重公祭孙中山
孙先生逝世当天,先在住地设立灵堂,家人举行简短仪式后,将遗体送往协和医院施行防腐处理,决定在北京进行公祭。公祭计划在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但遭到段祺瑞的反对。他担心群众性的追悼活动会引发政治运动,造成对他统治的威胁。他不准在市中心举行追悼,要求公祭在外城天坛举行。当时天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于右任、李烈钧等与段祺瑞力争,后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又与他反复交涉,段祺瑞才不得不让步。
社稷坛在天安门西侧,元代时是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寺院旧址上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处,清代沿袭明制。辛亥革命后,1914年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名中央公园,对公众开放。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休息或遇风雨时行礼的殿堂,是一座精美壮观的楠木结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白石台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
3月19日上午,孙中山的灵柩由汪精卫、张继、宋子文、戴季陶、李大钊、吴玉章等人,抬出协和医院南门,经王府井、东长安街、天安门直达社稷坛拜殿灵堂,沿途恭送的群众达12万人。
灵柩安放在庄严肃穆的灵堂内一座50厘米高的榇台上,四周用铜栏围绕,灵柩前摆满了鲜花,上方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两边是孙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宋庆龄身着黑素服率亲属守灵。
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隆重的正式公祭和吊唁活动,短短数天内来灵堂签名吊唁者达74万之多,而北京当时全市人口不过200余万。当时的中央公园内花圈、挽联无数,公园内的各个角落都成了赞颂孙先生,反对段祺瑞政府,声讨帝国主义的场所。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弘扬中山精神,1928年国民政府将拜殿改名为中山堂,中央公园改名中山公园。
-孙中山灵柩暂厝碧云寺
孙中山病逝时,陵墓还未动工,于中央公园公祭后,决定灵柩暂厝碧云寺内。碧云寺位于海淀区香山东麓,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原称碧云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监于经重修,改称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座塔。寺坐西朝东,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6 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而建。寺内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幽静肃穆。
4月2日上午,灵柩用汽车运送,亲属等乘马车随灵柩车送行。灵车经西长安街、西单牌楼,出西直门至香山,沿途有30万群众步行送至西直门。下午4时到达碧云寺,灵堂设于普明妙觉殿,灵柩安放在殿后的金刚宝座塔石龛内。据说在北伐战争期间,张作霖眼见北伐军节节胜利,步步紧逼,疑为孙中山先生在天之灵佑护,曾想毁坏孙中山的遗体,但由于众僧人的保护照料,张作霖未敢动手。
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竣工。5月22日,在碧云寺举行了隆重的孙中山遗体改殓仪式。5月25日在天安门前举行孙中山奉安迎榇纪念大会。5月26日下午5时,移灵专车离开前门火车站开往南京。现在,碧云寺内的普明妙觉殿辟为孙中山纪念堂,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为“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
文 陈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