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上海举行昆曲艺术讲座,以昆曲“情与美”之精粹打动听众。白先勇呼吁,两岸应合力繁荣中华文化精粹,抓紧培养昆曲青年演员、研究人才以及欣赏昆曲的观众,从传统与现代的磨合中走向中华文化复兴。 中新社发 潘索菲 摄
中新社上海3月9日电 (邹瑞玥)当代华文文坛深具影响力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转型“昆曲义工”,《牡丹亭》后又携新版《玉簪记》来沪。9日下午,白先勇作客上海图书馆畅谈昆曲,建言高校开设戏曲课程,让更多年轻人亲近传统戏剧,复兴中国文化。
一袭黑色大衣,披着招牌式的红色围巾,白先勇在现场向观众描述了5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巡演场景:“1500座的大礼堂竟然挤进3500多人,惊动了校长。理工科大学也有如此的高人气,可见年轻人多么渴望亲近戏曲文化。”
“年轻的观众与演员,是传统戏剧的生命力之源。”白先勇的话掷地有声。一部《牡丹亭》的内地高校巡演,让广大年轻人迷上了婉约细腻的水磨声腔和曼妙典雅的昆曲意趣。此次他又携原班人马带来新版《玉簪记》,该剧已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巡演187场,场场爆满。
白先勇认为,目前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疏离,与华文教育总体缺乏中国传统艺术、音乐的培养有关。“学油画不学山水画,学钢琴不学二胡”,他说,课程设置先天不足,学生也难以亲近中国传统文化。
“相信所有华人都在期待一次‘中国式的文艺复兴’。”白先勇说,这需要全球华人一起努力。去年起,他在北京大学启动一项“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在北大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等,激发更多学生了解热爱昆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