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传》被指“媚俗拔高”
吴晓波不回应;吴敬琏夫人称“作家有自己的考虑”
今年1月,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敬琏传》出版,引起评论界强烈关注。近日,曾任吴敬琏助理长达9年的柳红两次在《经济观察报》撰文称,吴晓波的《吴敬琏传》是一本“粗糙、仓促”的“快餐”传记,并指出吴晓波书中“14种硬伤”,对其创作方式和态度提出了质疑。对此吴晓波表示,作家有创作自由;而吴敬琏则称不方便评价吴晓波的《吴敬琏传》。
柳红首次发难
“传记作品要经得起推敲”
2月8日,柳红在《经济观察报》发表《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一文。该文针对吴晓波的《吴敬琏传》指出,传记作品“要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经得起推敲”。柳红称,吴晓波未对任何一位吴敬琏的故旧、家人、同学、同事、学生做过采访,仅用对吴敬琏的20小时采访是“写不了传记的”;而其仅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便写成传记并出版,也“实为羞耻之事”。
对此,3月1日,吴晓波在《经济观察报》发表《答柳红对<吴敬琏传>的质疑》,回应柳文质疑。他称自己习惯于搜集好材料后集中时间快速写作,这种创作模式在财经协作领域也并不罕见;而中外传记史上,“从来不乏只采访传主一人、其余全靠文本资料、历史档案的传记。”
柳红再次发难
“吴书存在14种硬伤”
3月8日,柳红再次发文《吴晓波<吴敬琏传>的硬伤、软伤及其后果》,称“为了历史,也为了那些不能开口说话的人、或故去、或衰老、或被边缘化、无话语权的人”,回应吴晓波的文章。她列出吴书中14种硬伤,如“媚俗拔高”传主、删除重要人物、编造情节和轻浮推理等问题;另一方面,还挑出书中存在的如过多“划派站队”、忽视顾准而将吴敬琏列为“市场经济第一人”等7处软伤,并进一步指出,吴晓波《吴敬琏传》的“粗陋和错讹”将会给吴敬琏先生“带来难以挽回的遗憾”,书中的史实错误也给社会留下以讹传讹的可能,助长快餐式传记的产生。
对于柳红此次质疑,记者采访了吴晓波,他表示作家“言论自由”,自己将不再作出回应,“因为上次已经写过一篇稿子,建议去看看那篇文章。上次写回应文章的时候,就已经说过这是最后一次回应,不会再写回应文章。”
吴敬琏夫人
“作家会有自己的考虑”
吴敬琏夫人周南先生表示,不便评论作家之间的论战。“吴晓波的书是根据对吴教授的采访和研究写出来的。我只知道吴晓波要求写这本传记是在2007年。当时他提出要写的时候,说自己已经把吴教授的著作,能够买到的都买到了。作家会有自己的考虑。”
对于柳红文中的“媚俗拔高”等批评,周先生认为“关于对吴先生的拔高,我也不好评价。但是吴先生也对晓波提过,不要对个人赞誉太多。但是晓波有自己的看法,我就很难来评价。”
- 硬伤两种
硬伤2:提前时间
170页,吴晓波写1993年:“吴敬琏认为,中国前15年改革的本质近似科尔奈提出的‘战略A’,他据此分析说:‘……这一理论框架完全可以用来分析中国改革战略演变。’”
在这里,吴晓波把吴敬琏2003年的一个分析提前了10年。
2003年,科尔奈的《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思索》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科尔奈对于两种转轨的分析给了吴敬琏很大的启发。他在2003年11月1日“中国-俄罗斯转轨经验比较研讨会”上,首次介绍和谈论科尔奈的这个分析框架。
硬伤7:数据错误
191页,“在此(1998年)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则始终低于3%,走出了一条高成长、低通胀的‘完美曲线’”。实际的CPI是,2004年3.9%,2007年4.8%,2008年5.9%。
116页,“1984年12月银行放贷总额比上年同期猛增48.4%”,应为84.4%。
(引自柳红《吴晓波<吴敬琏传>的硬伤、软伤及其后果》)
(记者姜妍 实习生徐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