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何朝海早早起了床,一件件擦拭他视为宝贝的展品,尽管上面并没有灰尘。
今天,对于老何和他的雷锋资料展览馆来说是个大日子。3月5日,雷锋纪念日,这一天,雷锋精神被更多的人想起,雷锋资料展览馆也在这一天打破一年的沉寂。
每年此时,老何都忙得不可开交。其实,他希望天天如此,而不是为了3·5这一天人们忘却的纪念。
今日此时
观者盈门 展馆热闹了
早上7点多,以馆为家的老何便起身开始准备。拖地、擦拭展品、收拾屋子,一件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展览馆并不大,三间平房分割出了三个展厅,占地千余平方米,坐落在丰台区东高地南小街的一片平房院里。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很难发现。
因为没有钱,房子已经年久失修,展览馆内外透着艰苦朴素,正如雷锋精神。院外杂草荒凉,屋内墙体裂了缝,墙上的标语褪了色,连电灯也“罢工”。
早上9点一开门,第一批参观者迈着齐刷刷的步子来了。他们是附近部队的170多名新兵,每年的今天,带领新兵来参观已经是这个部队的一个传统。
由于每个展厅最多只能容纳二三十人,官兵们只能分批进入,老何却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而说到雷锋训练时所用的木枪、雷锋存折的照片和雷锋当年读过的《毛选》这三件镇馆之宝时,老何都要提高嗓门,多介绍几句。
送走了第一批参观者后,老何也没得休息,马上约好的另一个团体又要到了。
“最近几天已经有数千人前来参观,最多一天超过2000人。”老何说,最近他忙得连轴转,从一早开门到晚上关门,几乎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年年往日
少人问津 馆长苦支撑
每年3月初的这几天,老何都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他不怕累,他希望天天这么累,天天这么多人才好呢。可是,一年12个月当中,他几乎有11个月都是闲着的。
由于扎根南城又不注重宣传,而且雷锋精神也渐渐淡漠,平日的雷锋资料展览馆很冷清,大部分时间的接客量最多只有两三人。
“它们就像我的孩子,每天都要悉心照料。”对展品的呵护,老何从未因为没人参观而停止过。
老何年轻时曾在北京卫戍区服役,部队掀起学雷锋热潮,那时他开始收集关于雷锋的照片、诗文和发言稿等物件,并于1981年自掏腰包建立了雷锋资料展览馆。
从老何的口中得知,包括讲解员工资、水电费等相关费用在内,展览馆一年的开销需要十万元左右,靠着办雷锋报刊和外出展览时社会力量和个人的捐助,老何一直在苦苦支撑。
“我做梦都想能再办得体面些。”面对已经一年没有更新过展品的窘境,白手起家的老何由衷感叹。不过,在他心里,最大的愿望还是雷锋精神能够世代相传。
文/ 记者 景晓薇 鲁曼 许云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