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推动发展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始终没有把“文化”和“文明”分清楚
● 文明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但文化不一定一代就比一代高。
●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
解放周末:即将召开的世博会是“世界文明的盛会,我们大家的世博”,除了展示人类的文明成果外,世博会也可以成为文明的助推器。对此,您如何理解?
钱文忠:把世博会称为“世界文明的盛会”,是表达了让文明“落地”的期望。历史上,世博会最终“落地”为文明成果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我们熟知的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大胆、最进步的建筑工程艺术水平。再比如,可能几年前人们对“低碳”这个词还很陌生,但是随着“低碳世博”的推广和宣传,这个观念就日益在很多人的头脑中生根了,人们在使用电器等现代生活设备的时候可能就会考虑,怎么使用能更环保一些,这就是向文明迈近了一步。
解放周末:举办世博会是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检阅,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钱文忠:与文明相对的是野蛮,就和平时代而言,我们最常见的就是不遵守公共卫生习惯和公共规则。中国人习惯“小我”,比如家里脱下来的鞋子都放在门外公共走廊里,这其实很不文明。
我们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发展还没有同步。一些商人缺乏商业文明,常常不顾信义的准则,视赚钱为唯一目标。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它的突破点到底在哪里?也就是说,经济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解放周末:有时候我们恰恰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钱文忠:事实上实现高度文明才是我们的目的,经济的发展必须致力于推动文明的发展。因为只有人民的文明化程度高了,经济的发展才有正当性。而我们在推动发展的时候,存在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始终没有把文化和文明分清楚。
解放周末:确实在当今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文化与文明没有太大的区别,常认为有文化就是有文明。
钱文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首先,有一些不能不说是文化人的人,本身就不文明。有的老师穿着破了洞的牛仔裤、敞着衬衫就进课堂给学生讲课;有的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温文尔雅,但回到家里却粗野蛮横。他们虽然有文化,但是缺少文明意识,把“文化”挂在嘴上,实际上恐怕是为了掩盖自身缺少文明的无奈。
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人以文化的名义来行反文明的事实。比如有的人利用信息时代言责不自负的匿名方式,在网络上对某些专家、学者动辄就破口大骂。这种“批评”已然不是堂堂正正的思想交锋,而是语言上的拳脚相加、恶意攻击。从手段到结果,都是反文明的,完全脱离了公正理性的基本精神,污秽了本该纯净有序的文化空气。
解放周末:将文化与文明混为一谈,有什么危害?
钱文忠:会产生很多混乱。我们常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这就是把文化等同于文明了。这种混淆在报刊、书籍和其他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屡见不鲜。其实这是逻辑上的错误,因为文明必须是与时俱进的,但文化不一定一代就比一代高。
世界上四大文化古国里有三个已经不复存在,这说明文化不是亘古不变、不可摧毁的,而是可能灭绝的,所以要破除文化迷信。我们凭什么以“我们是四大文化古国里唯一的健在者”而沾沾自喜呢?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它们的文化之所以灭绝,原因之一乃是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没有“落地”为文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为什么能够延续下来?因为它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落到了文明的实处。
解放周末:那么,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完全“落地”为文明,却还是悠远绵长延续至今?
钱文忠: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每当中国面临文化瓦解的困境时,总因为有相应的替代品出现而使它劫后余生。历史上,中国文化至少有两次侥幸地逃脱了灭绝的厄运。一次是隋朝前后,当时的汉文化被胡人逼迫到了消解的边缘,所幸外来的佛教让寺庙成为当时的教育中心,逐渐兴盛的佛教成为社会文明的成果;另一次是清朝末年,中国人在心不甘情不愿的近代化过程中,逐渐认同了西方文明。但是,我们还会有第三次侥幸吗?中国文化如果再不“落地”为文明,就难逃断裂的威胁。
文化无高下,但是文明是可以分高下的
● 应该是“文化的冲突”,按照我的理解,文明是不会冲突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文化战略”,其实文化发展最好不要有什么规定和预设的战略。
解放周末:要让文化“落地”为文明,首先就要厘清概念,我们应该怎样区分文化与文明?
钱文忠:文化无高下,比如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你无法定论孰高孰低。但是文明是可以分高下的,最起码大家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不排队、不守秩序是不文明的,溺杀女婴、烧死寡妇是不文明的。
前段时间上海发出了一个倡议,号召市民在世博会期间不要穿睡衣上街,这就是一个有关文明的问题,而不是文化的问题。
就像毛利人穿草裙,那是一种民族文化,但即便是毛利人,如果他在一些正规场合或非民族的场合穿草裙,就是不文明。
解放周末:文化是多样的,而文明则似乎有着相对统一的标准。
钱文忠:对。所以我把文明看作是“单数”的,是一种人类普遍适用的、大同的概念。文化则是“复数”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彼此之间都是具有独立性的。只有在不同的文化间,我认为我的文化是文明,你认为你的文化是文明,才有可能发生冲突。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不过翻译似乎有点太执着了,应该是“文化的冲突”,按照我的理解,文明是不会冲突的。
解放周末:亨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最大层面的文化认同。
钱文忠: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应该追寻同一种文明,而不是同一种文化。
另外,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的英文词根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 “文化(culture)”的词根“cult-”来源于拉丁文,是“植物”之意,植物是需要自由发展的;而“文明”的词根“civ-”,则有“公民”、“城市”的意思,说明文明是伴随着公民、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所以,文明是可以抓的,并且它必须附带多种处罚手段,比如随地吐痰、乱穿马路,违规了就必须受到处罚。在新加坡,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不被允许的,他们的刑罚中还有鞭刑,这些都是为维护文明而进行的管制。而文化不能这样管,想要发展文化,就应当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保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解放周末:也就是说,文明是可以考核的,而文化没法考核。
钱文忠:对。现代社会没有量化的管理是不行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科层制的,但你要是去考核文化,却常常会走向反文化。把文化等同于文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安。可惜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还没有想明白、分清楚,比如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讲“文化战略”,其实文化发展最好不要有什么规定的和预设的战略,我们需要的应该是“文明发展战略”。
解放周末:怎么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文明,有没有标准?
钱文忠:文化是平铺的,文明则是金字塔结构的,最顶尖的文明在中国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西方就是人和神的一致,人和整个自然、宇宙的和谐。文明的目的就是维持人类尽量长久、和谐地存在。
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一般而言,现在我们的文明程度还不如西方。但有不少人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得比西方快,就没有必要再向西方学了,还不如回过头来学自己的老东西。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这里存在着很令人不安和担忧的思想混乱。
解放周末:所以就出现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对传统文化近乎追捧的态度,“国学热”也持续地升温。
钱文忠:这些现象固然有可喜的一面,至少能够让国人重拾自信,开始满怀热情地追寻、珍爱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对这股“热”稍微有些清醒、理性的认识,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化之火实际上越烧越虚。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假如无法“落地”、无法融入生活,这种“虚热”最终只会烧坏本身就已十分虚弱的传统文化,空余几缕青烟。文化之火本应越烧越精,久炼成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