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始终是个话题人物,有关他的争议,一直延续到全国政协会议。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赵本山“现在固守着以前的演出模式,我觉得他已经走到头了。我很希望他能有新的创造”,“新一代的农民已成长起来了,他们跟以前的农民不一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如果他依旧按照旧方式演绎农民小品,显然是容易产生误会的。”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关赵本山的争议并不大,他基本上是绝大多数全国观众都认可的头号笑星。他早期的作品之所以为各个阶层、各个地域的人广为接受,一方面当然因为有绝妙“笑果”的赵式幽默。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面向现实,面向草根的,有的反映了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比如《相亲》,有的则辛辣地讽刺了一下基层干部的腐败作风,如《牛大叔提干》中经典的“扯蛋”。这才是赵本山小品超越地域,超越阶层,红遍全国的根本原因。
转折点是《卖拐》。从那时候起,赵本山小品似乎就是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为博观众一笑,甚至不惜取笑残疾人,拿农民的某些缺点开涮。以前的那种尖锐,更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歌德”的味道则越来越浓。本山大叔出名了,发财了,世情也更练达了,他的小品,在技术上仍然在努力取悦最广大多数的观众,但表达的东西,已经很圆滑、很“主流”了。
也是从那时候起,赵本山其人和作品都变得备受争议。显然,《卖拐》这样的作品固然也能令人发笑,但笑过后心里总觉得有些残忍,人的同情心都到哪里去了呢?不过这些争议并不能阻挡本山大叔沿着纯粹搞笑路线大踏步地走下去,因为毕竟还是有大量乐见此道的观众,尤其是东北地区。本山大叔依靠这种风格,已经赚得盆满钵满。我不反对赵本山利用刘老根大舞台和在各地的巡演诸如此类的平台继续《卖拐》式的纯粹搞笑路线,谁愿意看谁自己掏钱去看,不愿意看的也可以躲得远远的,落个耳根清静。
但问题是央视春晚是个公共的舞台,赵本山那些拿人短处当作笑料、包袱的小品,令许多人反感,却不得不忍受,成了大年三十的一种折磨。拜托央视,既然春晚是面向全国人民的,即便赵大叔非上不可,那么能不能在选题上把关严一些,多少讲究一下“政治正确”,挑出一个让人笑得不那么恶心的作品来。
而赵大叔今年春晚的《捐助》,则连他技术上的看家本领都丢了,通篇演下来,没几个包袱,也没让人能够笑几声。就连赵本山最忠实的粉丝都大呼失望。是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可就真如冯骥才先生所说的快走到尽头了。
周 云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