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冯远等代表委员共议中国美术“今天”立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靳尚谊冯远等代表委员共议中国美术“今天”立场
2010年03月05日 13: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刚刚过去的2009年对于中国美术界而言确是值得回顾的年份。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集体亮相,以及业界借由新中国成立60年对于中国美术所做的回望,也令美术界思索与远眺中国美术如何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用美术作品突出体现中国的文化自觉,以求得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当的文化形象。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对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清中国美术于今日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站位与立场,切实建构以我们的民族文化本体为基础的美术形象,对于处于新时期的中国美术而言大有裨益。

  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评判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创作在20世纪中国审美文化语境中形成了以“西方”为参照系与发展动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范式和上世纪80年代现代化范式两大美术立场;而自新时期始,美术界发出表征属于自己的“中国方法”的基本内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表示,“文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文化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东西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对西方则是全盘的接受。整个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都非常没有自信,这在美术创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很多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强了,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提出了文化自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认为,这样的状态为我们系统地树立和提出关于中国美术的基本认识和价值评判标准,是非常合适的: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希望能发出自己更响亮、更鲜明的声音和观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向美术界提出的要求。

  梳理60年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看到,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成就了新中国美术的多彩画卷:从“新年画”运动到改造中国画、油画民族化,从“伤痕美术”到“乡土中国”,从“85新潮”到“新文人画”,以及今天茂盛活泼的当代艺术……在一次次美术思潮的变迁中,总有许多美术家们主动、自觉地表述着民族复兴的精神诉求,肩负起当代美术事业的使命,以不同的题材、内容、艺术语言在记录、礼赞与反思中描述着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创造和建构着新中国美术与民族意识的内在关联,从而促进着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美术不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提出,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应当“立足今天”,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节点上观察、思考美术的实际状况。中国美术史建立在一个时空的坐标上,中国美术自身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发展历程,有变革但更有自身的系统性特征,因而从中国内部和自身认识中国美术的价值非常重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已经站在全球化的领域中,中国美术应该反映当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进步,同时鲜明地彰显兼容外来文化、巩固自身民族精神的气魄。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代中国的美术,首先应当立足于中国人对当代文化的认识、态度和表达方式,应当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精髓、价值追求、文化智慧和创新精神。因此,传统的美术形式、主流的美术观念都有继承与创新、不断彰显时代精神和当代性的课题;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显现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大气磅礴、品位独特、和谐兼容、与时俱进的文化气象——从传统出发,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价值体系,促进精品力作的产生,当是中国美术界的基本共识。

  中国美术与西方经验“破壁交融”

  美术界代表委员在提出利用本土的资源进行美术创作与题材开掘的同时,还提议,立足中国、兼容世界地提倡对于创新的支持,也是确定美术立场的重要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表示,当前中国美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在全球化的经济整合过程中,如何发现和重新建构中国文化的根本特性,使中国艺术在主流风格和总体倾向上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内在精神的发扬光大,在跨国的语境中自主地发掘出文化的新精神、新生命、新形态,这是着眼于中国美术发展的未来,将中国美术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考察思索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体时代,在电子媒体、数字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和艺术的感性方式时,美术何为?在城市化迅疾发展大众文化波澜壮阔的同时,美术何为?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从视觉研究、中西融合、大众文化等多重背景中,透视杂糅迭生的中国美术情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说,中国美术与西方经验的“破壁交融”,不仅需要考察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与结合的可行性,更需要艺术家的灵感,要真诚地感受生活,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和表现方式,都要用艺术语言表现人的心性、人的情感,不能因为一味追求创新而丧失直觉和感受。一些代表委员则表示,在“国际艺坛”上,中国美术家能够强烈感受到,中国当代美术创作首先要有中国文化的针对性,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有意义,而非一味追求“国际艺坛”的认可。问题的关键是,吸收外来艺术形式之所长后,我们要输出和展现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又如何能在这样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推动民族美术繁荣的进程?这是当代美术界所要思考的问题。

  既然已经具有文化自觉,在美术的评价标准上就应该有所变化,不能以西方的标准作为我们的标准,中国美术应该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社会现实与生存状态,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在这其中,建立自己的标准是当务之急。——选择今天的立场,融会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创作理念和新知,由此来确定中国美术在“今天”的立场,是将知识与向往、历史与想象融为一体的观念、秩序与创造实践的态度,这也是中国美术面向世界的现代建设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和展现中国文化内在能量的要求。

  作者:张亚萌 段泽林 云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