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月底举办了“骨刻文座谈会”。与会专家王志民、张学海、王育济、方辉在观看了大量的骨刻文字照片和实物之后,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意“骨刻文”发现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的鉴定意见,认为这批文字是“龙山文化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字,并强调了这批文字的重要性,提出应把它作为中国的一件文化大事来做。“龙山文化时代”得到认可。
考古学界对“骨刻文”的认识起初并不一致。我省考古界资深专家、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学海先生起初就是一个“怀疑者”。但在研讨会上,他表示自己的看法有了根本转变。“当我去袁家庄遗址看了之后,很明确地认为这些骨片上的刻痕并非自然腐蚀,而是人刻的,即使不排除其中有一些经过了现代人加工或造假的可能,但是绝大部分我个人觉得是可靠的,是人刻的。”
关于年代,张学海表示,他和其他专家曾在昌乐袁家庄遗址做了调查,“当时我们就在遗址上捡到了一块骨片,上面就刻着两个字,所以,我们相信这些刻着字的骨片可能是出自于袁家庄遗址。我认为,这些骨片基本是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大部分保留了原来的状态,而且上面的内容应该是包括了许多文字。假如只有一个两个刻符,你可以说那可能是刻着玩的;而有的骨片字数挺多,而且看起来排列有一定的章法,若要把这种刻符认为是随便刻着玩的,是很难解释通的。”
他认为:“当时掌握这些文字的可能还只限于巫师之类的人,这些人不一定每个村落里都有,他主要应该是在‘都’这一级别的聚落里。”
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曾经也对“骨刻文”持保留态度。“有相当多的我是不敢认同的,但确实有部分是人工刻的痕迹。有一件骨头上的图样,我感觉就是一个用刻刀刻在上面很规矩的四道痕迹,可能就是一个‘四’字。”方教授认为“这些骨头都应该是比较古老的,很有可能就是龙山时代的。”
或将改写中国文字发展史
以安阳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墟的发现,曾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殷墟甲骨文亦被认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依照“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代原始文字”的推断,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古文字的出现时间将前推千年,甚至已知的中国文字发展史亦有可能会发生改变。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以及张学海先生都强调“骨刻文”课题的研究意义,“它对中国文字的研究,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
主持此次座谈会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认为,“确认这一批骨刻符号,已经是划时代的贡献了。我认为今后的工作不要急于把精力放在释读上,重点应放到资料采集上,收集更多的骨刻符号。也希望山东大学能够再立一个项,省文物局也能够寻找一个点进行试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在相应的地层能够搜集到有力的证据。”
新闻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胶济线西段的邹平、桓台、淄博、青州、寿光和昌乐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出土阴线刻画文字的骨头、滑石器、陶器和陶片等,其中以刻字骨头为多。
2005 年春天,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从朋友手里看到刻字的骨片,鉴定为早期文字。2007年,刘教授又见到昌乐县肖广德收藏的一批刻字骨头,首先在学术界公开肯定这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和安阳占卜的甲骨文不一样,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记事图画象形文字。这批文字都是东夷文字,距今 4000-4500年,定名为“昌乐骨刻文”。2008年12月,刘凤君编著的《昌乐骨刻文》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寿光骨刻文》也将于近期面世。
本报记者 霍晓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