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夕,登封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民间文艺会演,其中文武社火表演人气最旺,最吸引人的当属嵩山闹歌。这种独特的、具有浓郁嵩山地方特色的文社火表演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度中断,直至1978年嵩山闹歌才恢复表演。由于复杂的表演形式和高额的演出成本,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传承的危机。
嵩山闹歌属于文社火
嵩山闹歌从形式上来讲是一种民间舞蹈,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中国几千年神文化崇拜的表现形式,属于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文社火类。
嵩山闹歌的表演形式很特别——把孩子作为道具顶在大人头上进行表演。由于大人和小孩一般扮演的都是古装戏曲人物,所以独特的穿着和化装很吸引人眼球。
嵩山闹歌演出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是一路至九路(一个大人头顶一个小孩称为一路)。表演的孩子一般年龄在4~8岁,男孩女孩不限。大人和小孩分别化装成各种不同的人物,大人们脚踩音乐鼓点,扭动全身走“一”字、“二”字、“8”字、“0”字或交错走“人”字等队形,头上的小孩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唱各种民间小调。
有时为了增强演出气氛,还会在表演人员的脚下燃放鞭炮,表演者在烟雾中穿行,给观众如飞一般的感觉。
演出还有一个总指挥,不断舞动“令”旗,让表演高潮迭起。
据记载,嵩山闹歌创始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0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产生于登封市颍阳镇的杨岭村。这是个半山丘陵区,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百姓为了摆脱贫困,渴望五谷丰登,每遇天旱都要到紫云山下老龙洞内祈雨。为了表达祈雨的诚心,村民不但要摆供焚香烧纸,而且,还必须有民间社火助兴。
公元1703年的夏天,两三个月滴雨未下,百姓吃水都成了难题,村里的老少爷们又去紫云山老龙洞里祈雨。当路过老龙潭时,有儿童出于好奇往潭里扔石头。祈雨的当天,就见西北天空乌云滚滚,霎时间下起了暴雨,中间还夹杂着核桃般大小的冰雹,旱情虽然解了,但庄稼却受损了。
第二天,杨姓族长传话说:去祈雨的小孩们往老龙潭里扔石头砸住了老龙角,龙王爷大怒所以下了冰雹,降祸人间。村里几位老年人一商量,得去向龙王爷赔礼请罪。村民特意组织了规模很大的文艺社团,打着旗,敲着锣、鼓、铙、镲,抬着供品香纸去老龙洞祭祀。这一次大人们都把自家小孩架在脖子上。
当时村里有名的铁匠杨全生也参加了还愿。他看到大人们肩上架着小孩,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得很艰难,不懂事的孩子们还在大人肩上互相打逗玩耍。杨全生想,如果能打一个铁架子,把小孩固定在大人头上,大人不再用手扶孩子,想咋走就咋走,小孩也可扮成戏剧人物,大人小孩都可以独立表演,这不是种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吗?自此,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杨岭闹歌诞生了。
闹歌最初的形式是祭祀
嵩山闹歌面临传承危机
嵩山闹歌以杨岭闹歌为主,有10多种分支,表演以村为单位组成“社”。现代的闹歌,抛开了以前人们敬神的演出内容,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歌唱新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
闹歌的表演和其他的民间社火表演一样,从正月初五开始准备。最为隆重的演出是在正月十五祭神日,一大早全体人员聚集在家庙内化装。一切准备妥当后,由社首带领先到紫云山下的老龙洞、安阳宫、清泉寺、天爷庙等寺庙祭神演出,直到天黑才收社回村。正月十六是专为本村及周边村的乡亲们演出,而后再到本镇各古刹庙会助兴演出,增添节日气氛。
嵩山闹歌演出节目根据每年属相变化而不同,啥年份演啥节目。传统节目有《闹酒店》《打店》《桃仙洞》《杨家将》《三娘教子》《卷席筒》,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一度传到登封各乡镇、伊川、偃师、郑州等地。
嵩山闹歌在上世纪50年代一度中断,直到1978年才恢复表演。改革开放以来,嵩山闹歌曾多次参加登封、郑州及省民间社火大赛,在河南第二届艺术节上,曾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新闻媒体报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代艺人不断逝去,年青一代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嵩山闹歌”出现传承危机。
一位行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个九路表演的闹歌为例,一般固定在大人身上的铁架子9件,固定小孩的铁架子18件,大人穿着的服装、鞋帽及胡子、扇子等各18套,不同属相用具及小孩剑、马鞭等各18件,护驾小孩用的器具及化装用品等9套,供小孩上下的架杆及彩绸包装的工具18套,伴奏用的各种乐器锣、鼓、镲、彩旗、令旗等百余件。
虽然演出人员仅用9个大人和9个小孩,但加上抱孩子的、化装的、穿衣服的、护驾的等要动用上百人,演出队伍庞大,演出成本很高,这也是嵩山闹歌发展受限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热心村民自发挖掘保护古老的文化
以杨超凡、张保定等十余人为首的嵩山闹歌第十代传承人决心要重振嵩山闹歌。在他们的努力下,闹歌社已由原来的四路发展到九路,服装焕然一新,节目编排更精彩。
全面、系统、完善地保护闹歌要先从保护传承人开始,杨岭村委会决定对75岁以上的老艺人实行重点保护。村里每年选拔一批热心闹歌社火的青年,由老艺人手把手地传授技艺。把古老的乐器、鼓谱记录下来,把表演时行进的场路画出来,全面挖掘整理闹歌曲目。对参加演出的儿童,可免费入托,入学也给予照顾。村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闹歌。
也许不久的将来,嵩山闹歌会重振昔日辉煌,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晚报记者 袁建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