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8年,丹·布朗就写了《数字城堡》,2000年,他又推出《天使与魔鬼》,此书中,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首次登场。人们在一位被谋杀的物理学家胸口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符号,兰登教授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它与某秘密隐修会有关。经与意大利女科学家维多利亚精诚合作,兰登终于在最后关头冲出迷局。
到了2003年,《达·芬奇密码》又为丹·布朗赢得广泛声誉——该作再次启用兰登教授:以卢浮宫博物馆老馆长遇害为发端,由一个莫名其妙的符码发散开去,其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神秘线索,均神奇地指向达·芬奇的作品。不久,兰登教授就发现了一个抵达谜底的“暗道”:已故老馆长是峋山隐修会成员,而这个秘密组织曾将牛顿爵士、波提切利、雨果、达·芬奇等很多世界名流吸纳其中。兰登渐渐感到,他们必须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中探寻谜底,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斗智斗勇,否则神秘隐修会隐藏了几个世纪的巨大秘密就将从此消失。
上述几部小说中渐次展示的各色“秘符”,在丹·布朗的新作《失落的秘符》中几乎悉数登场:秘密、谋杀、惊悚、悬念、秘密社团及神秘符号,还有美女主角或搭档、神秘莫测的对手和险象环生的情景、分镜头式的描写和层层递进的情节等等。凡此种种,不正是非常能够抓人眼球的“畅销秘诀”吗?
从作品本身看,丹·布朗的演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玄幻文学、骑士传说及哥特式小说的某些传统,同时将现代侦探推理小说杂糅其间;其二是通过大善大恶的人物将西方主流价值观和盘托出;其三是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情节和细节毕现的描写相得益彰;其四是对神秘主义传统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梳理,并结集大量可资参照的神秘主义或类神秘主义文化现象,比如古印度奥义、中国易学、炼金术、占星术等等。
由此,读者大可将话题引申至近年来世界文坛关乎文学的一系列讨论。在这些讨论中,中心议题始终是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丹·布朗的小说确实属于比较典型的通俗小说,尽管其持守的是一本正经的西方或美国核心价值观。但奇怪的是,所谓的“严肃文学”,不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虽不乏经典的背反,但是总体上却明显呈现出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由强到弱、由宽到窄、由大到小的历史轨迹。也就是说,文学的主体意识从崇高到渺小、从摹仿到独白、从反映到戏说、从审美到审丑、从载道到搞笑……“阿喀琉斯的愤怒”变成了麦田里的脏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变成了“我做的馅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能不发人深省?
陈众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