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充斥生活:谁是“凤姐”“兽兽”们的推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炒作充斥生活:谁是“凤姐”“兽兽”们的推手(2)
2010年03月02日 15:59 来源:新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炒作无处不在

  “炒作不是耐不住寂寞,而是使一切寂寞。炒作不是某一个人的无聊,而是使大众一齐无聊。”――《炒作学》

  “凤姐”之后,被称为“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的街头乞丐“犀利哥”崛起。在蜂鸟论坛摄影爱好者屠先生的无意抓拍中,“犀利哥”有着“刘天王的鼻子和嘴,水岛宏的眼睛和脸型,韩寒的不羁,梁朝伟的潇洒,蓬松的头发、不屑的眼神……”引发网友热炒,他“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韩范儿细腻”的衣着,“尤其那根色彩斑斓的腰带”更是亮点,影响力扩大到了日本。有媒体报道,“犀利哥”系精神有问题的流浪者。上周,已有女士指认他是失散多年的丈夫。

  但这些在张一一看来,不过都是昙花一现,“我至今没看到他们实现了多大的商业价值。”

  公关人士坦言,近年纸媒数量递减,宣传难做,“广告战”太过频繁令受众疲乏,“媒体投放这块遇到了瓶颈”。所以,一种新的公关形式――要在短时间内抓住目标群眼球――呼之欲出,“炒作”成为最易被接受的营销手段,它从而更深地潜伏进我们的生活。

  例如天涯的一则人气帖,白领妈妈图文并茂,温情讲述儿子在7岁生日派对上,拉着保姆的女儿走出自卑的故事,其实是某比萨品牌的“软文”;而那句简单温暖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背后也是某传媒公司CEO敖春华的精心策划。

  “‘王老吉事件’是炒作营销的经典案例。”北京铸人传播机构的负责人樊欢说。汶川地震中,“王老吉”率先捐款1个亿,有网友随即发帖:“王老吉太嚣张了,强烈要求从超市撤柜!”实则号召大家去超市买空产品以表支持。类似的帖子瞬间泛滥,“王老吉”一时热销。这件事后被曾炒出“天仙妹妹”的网络推手“立二”曝光,称该公司请自己团队煽动的。

  春节前,也有一位朋友拜托记者在开心网上转帖:“懂鞋的同学入,知道这是什么牌子吗?发现牛人都在穿啊。”初看像白领交流帖,实际上是网推公司对某知名运动鞋的推广策略,其中搜罗了中外大牌明星穿着该鞋的生活八卦图,将气氛推至高潮,引来约4.5万人次转贴。

  曾参与推广韩寒杂志《合唱团》的段东涛在采访中告诉《壹周》记者,当初也替杂志想过几个炒作方案。“找几个跟韩寒有关的点,比如说他是当代鲁迅,或者说他想骂鲁迅而不敢公开,然后让网络和媒体去回应,接着韩寒再出来喊话,带动杂志售卖。但最后都被韩寒否定了,他认为自己不需要这样的炒作,只同意跟五四时期李大钊办的杂志做比较。”这些方案最后都没落实,因为杂志至今迟迟未出版。

  而“奥巴马女郎”事件在樊欢看来,反倒是个巧合。“那么高规格的国家宴请,进去得搜身,要事先安排太难。我觉得那组照片也是无意拍下的,一切炒作,都是事后策划。捡了便宜,反而说是自己推的,他想告诉别人什么呢?这样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事件是偶然发生的,一旦弄出了点动静,便会有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关公司或个人对外宣传是他们‘策划’的。这样做只是为了谋求更多的‘业务’,这很无趣。”张一一对此很不以为然。

  他引以为豪的是去年为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炒作的“卡通市长”,“全球数千家媒体参与报道,产生了轰动效应,张家界市长赵小明说我‘为张家界节约了至少1个亿的宣传费’。”就他而言能炒作政府官员的形象,“是一种较为深厚的功力。”

  群众娱乐群众

  “炒作是一种悖论游戏。谁当真,谁上当;谁较真,谁失败;谁守规矩,谁失节失贞。”――《炒作学》

  有网友在讨论“犀利哥”、“Kappa女”、“凤姐”等时发言:“生活中需要这样的人,不然晚上八点档我们还看什么啊?”

  罗玉凤则把自己“风行整个网络”的原因归为两点,“第一,我说话确实很雷人;第二,我认为自己会红,所以努力推动。”一方有潜在需求,一方极力迎合,来来去去形成炒作的一套连环。

  “开始的电视采访只是省内直播,我就和编导说,把节目传到网上去,有图有真相。当网民对我有兴趣时,能随时搜到具体的视频和信息,传播速度就惊人了。”这是罗玉风努力推动的方式之一。后来江苏卫视《人间》全国直播后,众人看完节目,确实怀着“震撼感”上网搜出了凤姐的相关信息。“互相转帖、热烈讨论、一拍即合,就传播开了。”罗玉凤说道。

  段东涛现在影视公司负责宣传,他说炒作一件事就好比抛出去一个球,一定要有人接,再传回来,然后他们再抛出去,来来回回才能热闹。只有推手,没有“不明真相的群众”主动积极配合,是炒不起来的,或被业内称作“炒作失败”。

  所以罗玉风一再重复,自己爆红不是谁的背后策划,“是对你有兴趣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尽力传播,是中国绝大多数网友的不断发帖,加上传媒共同努力才能成功。”。

  和传统的宣传不同,“炒作”单方面是不成立的。“我们的生存根本是网民。炒作是一种公关行为,客户、我们、网民,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形,谁也离不开谁。”樊欢套用湖南卫视的自我定位说:“这其实是一个群众娱乐群众的时代。”

  再深究下去,种种炒作事件兴起和泛滥的土壤是什么?“是市场经济,是每天涌现出的4亿个泛滥的信息单元,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发达,是人们潜在的低俗的心理需求。”张一一说。资讯发达,新闻铺天盖地,你不炒就出不来,眼球经济下只要出名就好,就有钱。而人心浮躁,大众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东西。

  炒作也有“操守”

  “炒作是一种客观行为,一种纯技术操作,一种艺术技巧,一种冷静无情,深思熟虑的策划活动。”――《炒作学》

  “很奇怪那些所谓的营销公司,推出一个人,炒出一件事后,还把自己抬出来揭秘。他的目的是什么?其他客户以后还敢找他们谈业务吗?太没有保障,太不可靠了。比如伊利公司找公关炒作事件,就算几年后才被抖出去,都会致使它的股价下跌。我们接业务都有职业操守,不犯法,不能通过炒作直接侵害某方利益。一般也会签半年的保密协议,不会透露客户信息。”樊欢认为那些屡屡“踢爆内幕”的人,其实很不专业。

  他还一直不愿承认外界赐予的“网络推手”称谓,更对去年央视《经济半小时》的“网络黑社会”定义表示不满,“把白的和黑的一棒子全打死,挺讨厌的。”

  樊欢觉得炒作营销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至少丰富了网民的精神生活。“我们收钱造势,是认真的,对客户负责。它是一种新型媒体投放,需要心态平和地看待这些。”乐智公关的Manna说,正统炒作最终都有一个目的――提高客户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当然,还有经济效益。

  他们介绍炒作的一般过程是:根据客户需求,结合时下热点,找人发帖或在名人博客圈营销,运用怀念、骂战、征婚、整容、官司、绯闻等手段,吸引网民注意,抓住他们的情绪,开始互动传播、炒作,最后吸引传统媒体参与报道,将影响推至最大。而策划者则根据时间、行业和炒作程度收费,有时还能从被炒作对象的商演、片酬、广告代言中分红。

  “一条新闻背后是否有其他目的,只有策划者知道。”樊欢通常一凭经验,二看套路,“死了人的事,没人愿意去炒作。另外像娃哈哈、农夫山泉水质事件,他们会愿意把自己名声炒臭吗?”但有些事情,业内人士也雌雄莫辨,还真说不准。

  “你都可以怀疑,或者都不用怀疑。”策划者们说,“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那你炒作的底限在哪里?”记者问张一一。“在我心里。”他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