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眷村热——“竹篱笆”的又一个春天
《宝岛一村》:“台湾第一村”的悲喜剧
2010年春节前夕,来自台湾的眷村舞台剧《宝岛一村》先后在广州、深圳、东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票房全线飘红。两岸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宝岛一村》中真实鲜活的眷村生活、台湾民众深入骨髓的思乡之情仍深深打动了大陆观众。“希望这出戏成为一个联结,让大陆观众知道那些在1949年离开大陆的人们发生了什么事,那些人在台湾生活又是如何……”《宝岛一村》编剧兼导演赖声川如是说。
《宝岛一村》在大陆巡演的盛况是台湾岛内近年来眷村热的延烧。眷村电视剧一再重播,眷村小说结集成册,眷村菜风行一时……眷村热让台湾的“外省人”沉醉,令“本省人”感慨,也吸引了不少大陆民众一窥究竟。
① 凋零——
消逝中的眷村聚落
何为眷村?狭义地说,是指台湾当局为当年迁台的军人及其眷属兴建的房舍;广义地说,也泛指以“外省人”为主的各种聚居区。无论广义狭义,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非常简陋、“临时”、非常地没有“隐私”。从事两岸民众紧急医疗救护的“生命之星”总经理理筱麟在桃园县陆军埔心眷村长大,他说,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台风下大雨便东倒西歪,没有下水道系统,一下雨就淹。因眷村常以竹篱笆的围墙与外界隔开,久而久之,“竹篱笆”成为眷村的代称。
“竹篱笆”内的生活虽然清苦,却满是休戚与共、同舟共济的温馨片断。整个眷村就像一个大家庭,大人都是同事,小孩是同学,互相照应,不分彼此。小孩犯了错,别家的妈妈不客气地加以管教;谁家有好吃的,村里的小孩子也可以不客气地去吃。眷村中多为中下级军官家庭,子女要出人头地,必须努力读书,后来从眷村走出的文化界、政界名人比比皆是。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当局颁布“老旧眷村改建条例”,传统眷村日益消失。为了保留台湾的历史轨迹和许多人的成长记忆,近年来,有识之士开始讨论眷村的文化与社会意义,也以具体行动推动保留眷村实体与相关文化。有人大声疾呼在都市改造的同时注意保留一些眷村,有人开始创作影视作品,有人着手做田野调查,有人尝试拍纪录片……目前眷村文化保护工作已经获得一些初步成果,未来将在台湾北、中、南、东、离岛等每区选择一至二处眷村现址予以保留。
台北市曾是全台眷村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县市,据台湾“国防部”出版的“国军眷村发展史”记载,全台湾886个眷村,在台北市的就有165个。位于台北101大楼附近的四四南村是台北市第一个眷村,最初由木材、竹片、石灰、泥巴糊成,后改建为砖墙结构。1999年,四四南村面临被拆除的危机,社区居民和文化界人士发起了眷村文化保存运动。奔走呼号之下,2003年,台北市文化局将四四南村的四栋建筑物予以保存,并将之建成为眷村文化展示馆。以此为契机,台北市开始每年推出眷村文化节,用人文精神增添眷村魅力。
② 延烧——
眷村文化热宝岛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报》副刊发表两篇眷村题材短篇小说始,眷村题材的文艺作品渐为台湾社会所关注。小说《我从眷村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都为上乘之作。2004年,作家苏伟贞编选《台湾眷村小说选》,致力打造“眷村小说史”,小说集《最后的黄埔》也涉及颇多眷村生活。近年来,一批记录眷村寻常百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电视剧、舞台剧应运而生,它们通俗易懂,受众更广,将眷村热推向了高峰,“竹篱笆”迎来又一个春天。
2005年,岛内第一部眷村题材的电视剧《再见,忠贞二村》开播,反响热烈。5年后,《再见,忠贞二村》又应岛内民众要求重播,收视率比肩当年。导演梁修身说,当年拍这部电视剧,他们就是在嘉义县大林一个正在拆迁的眷村——“社团新村”现场取景,台湾著名演员林青霞曾在那个眷村住过。
2008年,台湾著名电视节目制作人、眷村子弟王伟忠催生了两部热门作品《宝岛一村》和《光阴的故事》。
《宝岛一村》的剧情以王伟忠小时所居眷村的故事为蓝本。王伟忠说,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终于说服台北“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赖声川,两人共同联合编剧、导演了这部热门大戏。长达3个半小时的舞台剧,述说了那个大时代下特有的悲喜哀乐。从领门牌开始到眷村改建,从无奈飘零到落地生根,从1949年到2007年,3个眷村家庭,五十载陈年往事,让台下的观众惊呼“这就是我们村的故事!”《宝岛一村》2008年12月在台北首演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来年2月加演,门票几天之内又全部卖光。
与此同时,王伟忠一气呵成又推出了电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与舞台剧相比,电视剧中对眷村生活的描述更为细致,人物刻画更为生动,而且更多地着墨于眷村第二代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中年的成长经历和几代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剧中,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眷村的人们演绎着他们的激情向往和欢乐悲伤。《光阴的故事》在台湾中国电视公司首播后,上了年纪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年轻人也成为拥趸,中视由此拿下晚间8点档的收视冠军,而中视上一次拿到收视冠军还是首播《还珠格格》那年的事了。
借电视剧的“东风”,台湾岛内又掀起了一股吃眷村菜的热潮,那些门面并不光鲜的小饭馆,几乎天天座无虚席。台北知名的眷村菜馆“忠南饭馆”,是一家有61年历史的小饭馆。61年来,店里的陈设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该店不接受订位,提供梅菜扣肉、韭黄牛肉、豆干肉丝、豆瓣鱼、回锅肉等川、湘、浙味家常菜,物美价廉。配合人们吃眷村菜的热情,台湾一些出版社还适时推出了眷村菜谱,图文并茂地教人们如何做眷村菜。
③ 共鸣——
大陆演出盛况空前
为什么最近眷村话题在岛内格外热乎?亲民党前文宣部副主任吴昆玉认为,与台湾政治气候的变化有关,更主要的是人们的怀旧情结使然。吴昆玉小时住过的高雄左营眷村海光二村,如今已经变成高铁左营车站了。他说:“眷村时代,人们物质生活困苦,但精神世界富足。没有亲戚,却有许多和家人一样的邻居,他们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搬进公寓大楼后,虽然有水电煤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冷漠。如果眷村是整体搬迁的还好,虽然串门不如眷村方便,老人们还是可以到公寓的中厅碰头聊天,闲话家常。如果各自东西,一开始真的会很不适应,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怀旧也就不可避免了。”
2010年新年伊始,台湾眷村热延烧到了大陆,《宝岛一村》由南而北登上大陆舞台,与大陆观众亲密接触。
2月5日晚,《宝岛一村》在北京首演,世纪剧院座无虚席,台阶上也坐满观众,观众随着剧情的推进时而笑时而哭。演出结束已是深夜11点多,演员在欢呼声中长时间反复谢幕,热情的观众久久不愿退场。最后,每位观众都得到了剧组赠送的眷村妈妈制作的包子,眷村人“不再颠沛流离,不再有战乱”的希望变得真实可感。
编剧、导演赖声川在大陆巡演结束后表示,《宝岛一村》是写给台湾民众的,也是写给大陆观众的。“我相信大陆的观众会有特别的感触。它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思乡史。”在剧中以说书人角色开场和结束的王伟忠则说:这次大陆巡演太重要了,如果这个戏能增进两岸人民间的理解,它就完成了一个小小的任务,如今这个目的真的达到了。
《宝岛一村》在大陆巡演引起热烈反响,十几位演员也经历了一番心灵的洗礼。演员冯翊纲祖籍河北,他用“近乡情怯”来形容从南至北一路巡演的奇特感受,“好像顺流而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
台湾歌手万芳父亲是外省人,母亲是本省人,她在剧中扮演眷村中的本省媳妇自是驾轻就熟。她说,这次特意邀请大陆亲戚来看戏,替父亲见一见久未谋面的亲人,告诉他们在台湾曾经发生的故事和我们的成长。现任台中市长胡志强的女儿胡婷婷,也在赖声川的召唤下“加盟”《宝岛一村》。她说,“爸爸就是从眷村走出来的第二代,排戏时常常会找父亲聊眷村的故事,寻找表演灵感。这部戏让我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感觉,一种归属感。”
记者 吴亚明 王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