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何日重啸山林? 全球野生虎仅500只左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东北虎何日重啸山林? 全球野生虎仅500只左右
2010年02月12日 13:14 来源:科学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又到“本命年”,东北虎何日重啸山林

  化石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老虎的发源地。在全世界8个虎亚种当中,中国一度分布有4个亚种,是世界上虎亚种最多的国家。然而,随着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展,老虎的际遇却每况愈下。进入21世纪,4个虎亚种已经灭绝,而幸存的4个亚种也主要分布在印度、俄罗斯、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

  春节将至,当举国欢庆虎年到来之时,是否有人想起我国的野生虎?它们是否安好?

  在下个虎年到来时,我们能否在野外看到它们矫健威武的身影?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老虎项目主管孙全辉博士刚从东北野外回京,立即就东北虎的种群保护、面临的威胁和东北虎科研的现状、东北虎种群恢复的希望等问题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采访。

  东北虎: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老虎

  虎是亚洲特有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形成了东北虎、华南虎、苏门答腊虎、孟加拉虎、印支虎、爪哇虎、里海虎(新疆虎)和巴厘虎等8个亚种。如今爪哇虎、里海虎和巴厘虎已经灭绝,华南虎在野外也难觅踪影。除了华南虎,我国境内还分布有东北虎、印支虎和里海虎。过去10年,WCS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地区开展了多次野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存的野生虎只有大约50只,其中数量最多的东北虎野外数量也不足20只。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是体型最大、分布最北的一个老虎亚种。与其他7个亚种虎比较,它们更加强壮也更加凶猛,是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在数百万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东北虎完全适应了北方的气候,冬天长出长长的虎毛,可抵御刺骨严寒。此外,东北虎体毛的颜色也是所有虎中最浅的,有助于它们在北方森林里更好地隐藏和伏击猎物。

  除了交配和育仔,东北虎通常都是独居生活。它们喜欢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中,但也常到杂木林、高草灌丛、草甸中觅食,或在山脊、山坡有石砬子或靠近水源的地方活动。冬季,东北虎喜欢走雪较少的地段,在谷地或林间车路上,容易发现东北虎留下的足迹。

  东北虎是捕猎高手,喜欢捕杀体重在50~200公斤之间的大中型猎物,包括野猪、狍子、马鹿、梅花鹿等有蹄类动物,偶尔也袭击熊类或家畜。捕猎时,多采用伏击和偷袭的方法。东北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森林中没有了东北虎,食草动物的数量会迅速增多,森林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东北虎属于大型食肉动物,在其领域里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猎物才能维持其生存和繁衍。通常成年雄性东北虎的家域面积为600~800平方公里,成年雌东北虎为300~500平方公里。如果森林得不到有效保护,经常有人盗猎老虎的猎物,即使这样大的地方它们也常常食不果腹。东北虎在野外没有天敌,但它们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5年。由于饥饿、争斗、疾病,特别是人类的猎杀,它们很少能寿终正寝。

  今日虎威不再

  历史上,东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西自贝加尔湖,东至鞑靼海峡及库页岛,北起外兴安岭,南达长城内外及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清朝时期,东北虎的分布区被视为“禁地”,人类对东北虎的影响仅限于皇室狩猎。当时由于人烟稀少,森林繁茂,东北虎也是“虎”丁兴旺,以至“诸山皆有虎”。据WCS俄罗斯科学家估计,19世纪末,全世界东北虎的总数约有2000~3000只,而中国约有1200~2400只。

  随着清朝覆灭, 禁区开放, 各地移民大量迁入东北地区, 东北虎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由于人口增长、林区面积减少以及无节制的大量捕杀,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其分布范围也迅速向北退缩。20世纪30年代,东北虎尚有500只以上,且大部分分布于中国境内。50年代以后,我国捕虎运动及林区人口数量激增,东北虎被迫迁移到干扰较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西南边界已退到吉林省辉发河流域和集安、浑江一带。

  1953~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野外调查表明, 东北虎在中国的数量已不足200只。1974~1976年调查时,辉发河流域和鸭绿江上游集安县境内已没有虎分布,抚松县境内也仅存6只东北虎,至此东北虎分布区的西部界线已退缩到抚松以东。1981~1984年时,长白山一带的东北虎分布区四分五裂,形成几个孤立的分布区域。这意味着东北虎将难寻配偶、延续种族。上世纪80年代末期,长白山区的虎已经基本绝迹,只有少数个体残存于吉林珲春市。

  最近两次的大规模东北虎数量调查是在1998年和1999年进行的,结果显示,吉林省长白山区东北虎的数量为7~9只,分布区也由20世纪90年代初散布于长白山区退缩为两个较狭窄的分布区。1999年,由WCS参加的国际调查队在黑龙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急剧下降,从建国初期的400多只已下降至当时的5~7只。据WCS统计,目前全世界野生东北虎仅余500只左右,大部分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俄边境地区。调查表明, 野生东北虎在我国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现存的东北虎大多是穿越于中俄边境的个体。若不尽早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我国东北虎野外种群将很难恢复。

  消除威胁,野生东北虎种群

  恢复仍有希望

  东北虎在生态系统中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对控制其他动物的数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礼记·郊特性》记载,我国当时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的庆丰收“大蜡礼”祭祀的对象就包括老虎。在我国许多地区,也是因为知道老虎的存在可以控制野猪的危害,也将老虎称为“山神爷”和“野猪倌”。

  2008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评出了全球十大最濒危动物,东北虎位列其中。这意味着东北虎随时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如果人类不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行动,在下一个虎年到来的时候,在中华大地上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它们美丽、矫健和威武的身影了。

  在我国,东北虎的致危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是栖息地的丧失与破坏。多年以来人们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和森林采伐的加剧,对东北虎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挤压和破坏,使“森林之王”丧失了家园。第二是猎杀。东北虎之所以被猎杀,是因为它们有美丽的虎皮,并且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虎骨具有强筋健骨、祛风止痛等功能,对于虎的其他器官民间也迷信地认为它们具有神奇功效。第三,就是东北虎的食物——有蹄类动物因为栖息地被破坏和人类大量猎捕而数量锐减,导致东北虎难以生存。

  东北虎数量稀少,且行踪隐秘,野外调查和研究都非常困难。然而,WCS的科学家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过去近20年里创造了不少东北虎研究与保护的奇迹。利用先进的无线电遥测技术,WCS的科学家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对60多只野生东北虎进行成功追踪,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野外资料,首次揭示了野生东北虎的社群结构、食性、繁殖、死亡以及它与人类及其他物种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有力推动了东北虎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俄罗斯政府、WCS等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积极努力下,过去50年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增长了十几倍,达到创纪录的500只左右。

  俄罗斯东北虎保护的成功经验也让中国的东北虎保护看到了希望。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在《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中严禁进出口虎骨;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虎骨;取消虎骨药用标准,禁止用虎骨制药。中国曾是世界上虎制品需求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颁布的这一禁令遏制了市场需求,有效地防止了野生老虎的灭绝,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赏。2000年10月,“东北虎野生种群恢复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开启了中国野生虎国际合作保护的先河。基于这次研讨会上提出的恢复野生东北虎计划,在吉林省林业厅和WCS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12月一个新的保护东北虎和远东豹的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后成功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25日,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利用WCS提供的远红外摄像机拍摄到了3张野生东北虎的照片,这是我国首次拍到野生东北虎的照片,它们与具体翔实的现场监测数据一起,无可辩驳地向世人证明,我国目前还是有野生东北虎存在。这是我国东北虎保护事业的一大进展,也是极其珍贵的保护成果,为今后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信心。迄今为止,在珲春地区5次拍摄到野生东北虎的珍贵照片。

  猎捕有蹄类动物的套子对东北虎的生存一直存在巨大威胁,近年来已有多起东北虎被套死或误伤的案件发生。为打击非法盗猎,保护东北虎及其猎物,自2000年至今,WCS多次组织了在黑龙江和吉林东北虎重要分布区开展反偷猎宣传及清套活动。随着猎套、夹子等非法狩猎工具的减少,近年来,珲春地区东北虎的活动信息也不断增加。为加强反盗猎执法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2008年WCS率先在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引入先进的MIST(管理信息系统)执法巡护系统,并提供了相关软件、技术培训、设备和资金支持。通过系统巡护,保护区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东北虎及其猎物的分布与威胁状况,减少偷猎与人类干扰,使保护区的东北虎野外保护达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水平。

  虎年来临之际,全世界对中国的老虎保护无疑将更加关注。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和参与老虎保护的国际组织,WCS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从保护老虎的栖息地入手,不断减少对野生虎的各种威胁,开展保护老虎的宣传教育,并在老虎分布区积极推动“老虎友好”的发展方式。WCS希望,通过10年努力,让中国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增加一倍。

  作者:易蓉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