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孔子》没必要和《阿凡达》拼票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学者:《孔子》没必要和《阿凡达》拼票房
2010年02月11日 08: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月3日,福建永泰文庙重光启户典礼上,身穿汉服的学生们诵读《论语》篇章。 郑帅摄(资料图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专家学者认为:《孔子》没必要和《阿凡达》拼票房

  国学,在当下不少年轻人心里是“严肃高深”的代名词。在“娱乐至死”的新媒体时代,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学,究竟应该继续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还是放低身段走进大众的生活?

  2月3日下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主办的《孔子》与国学传承专家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钱逊、牟钟鉴、葛荣晋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电影《孔子》的社会意义和新媒体时代国学的传承展开讨论。

  尽管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孔子形象,但在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牟钟鉴看来,电影《孔子》的最大贡献,是把2500年前的文化圣人请下神坛,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让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他、认同他。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007人参与),40.3%的人肯定电影《孔子》对普及国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70.1%的人觉得,国学的传播要善于借助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才能让普通百姓认同和喜欢国学。受访者中,有39.4%的人表示已经看过电影《孔子》了。

  《孔子》等影视新作能让国人挺直文化脊梁

  自电影《孔子》上映以来,受到不少年轻人褒贬不一的评价。还有网友将《孔子》与同期上映的美国影片《阿凡达》进行比较,担心其票房难以望其项背。

  对此,北京四海孔子书院理事长、“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主任冯哲直言,“《孔子》这样的电影没必要和《阿凡达》拼票房。有一部分人看了,就已达到普及传统文化的初衷。”他还提议,把《孔子》作为校园德育课教材,“因为通俗的电影呈现方式更加生动贴切,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和传统文化。”

  由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产品长期匮乏,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缺乏传统文化熏陶。2008年,台湾知名人士谢启大曾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演讲现场做过一个小调查:在场的600多名学生中,举手表示读过一遍《论语》的只有15人左右,读过一遍《道德经》的还不到10人。

  看来,国人很需要补补传统文化课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普及委员会主任张践所说:“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而建立这个精神家园是学者和艺术家共同的神圣职责。”

  调查中,71.5%的人认同“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没有未来”;69.1%的人指出,国学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价值观沦丧;59.4%的人认为,国学应继续承担开启民智、传播文化的责任。

  此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副主任王殿卿认为,《孔子》等影视新作的面世,可以帮助国人反思以往的文化思维定势,焕发新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

  有人担心,孔子所处时代和他的理想主义,与当下观众有很大距离,但诸如孔子反对鲁国以活人陪葬时驳斥将军公山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应风流卫国夫人南子时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样引起很多人共鸣。

  调查显示,44.6%的人认为,电影《孔子》通俗地诠释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向大众很好地普及了国学;41.9%的人表示,在恶搞、戏说盛行的今天,《孔子》让国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

  国学无妨适当娱乐,普及国学才是目的

  用通俗形式普及国学,并非电影《孔子》首创。这厢《开心学国学》激战正酣,那厢《万卷楼》在深圳卫视热播,《青花瓷》、《菊花台》持续在K歌房里余音缭绕,成都的“国学操”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近年来,民间掀起“国学热”,一时间,学者火了,书断货了,电视、流行音乐也纷纷向国学伸出“橄榄枝”。但没完没了的口水战也随之而来——与娱乐联姻,究竟是国学复兴的出路,还是强弩之末的叹息?

  究竟如何对待国学?有一种意见是,普及国学是目的,至于用什么手段不必强求。就像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的那样:“其实国学不用搞得那么神秘,如果轻松一点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不也很好吗?”

  “娱乐和高尚的价值观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人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沂认为,国学和娱乐是可以联姻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娱乐化。

  调查中,70.1%的人认为,国学的传播要善于借助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才能让普通百姓认同国学、喜欢国学;64.9%的人指出,国学也要与时俱进;46.7%的人觉得,国学无妨适当娱乐,普及国学才是目的。

  不过,也有46.4%的人认为,国学不能为了吸引观众一味地与娱乐“联姻”。

  从天价学费的老总国学班,到戏说历史、大话经典的电视剧,再到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国学文化说书式讲座,对于普及国学的方式,近几年社会上有不小的争论,一些专家学者的阔论,更是让众多民众汗颜,比如“孔子身高和姚明差不多”、“诸葛亮是最虚伪的男人”、“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因为有了婚外情”、“李白是‘古惑仔’”等等。对此,不少人批评说:“这些都是‘伪国学’。”

  国学娱乐化应该有它的底线。此次调查显示,73.2%的人认为,国学娱乐化的底线是,不能把国学当做随意炒作的商业卖点。甚至有43.6%的人觉得,过度娱乐的国学已经变味儿,传承意义不大。

  在《孔子》与国学传承专家研讨会上,很多专家也指出,国学既应当进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要有书斋里的研究。两者并不冲突,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记者 吴晓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