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周译作与胡适的“断尾”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二周译作与胡适的“断尾”史
2010年02月08日 09:39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好能把它做到底,不能善始善终,总归比较遗憾。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中途停顿,最好找个机会重拾坠绪,终克其功。鲁迅、周作人兄弟都有这方面的经历。

  鲁迅翻译《小约翰》(未名社1928年1月初版,后收入《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等),中间就曾经历过一个很长的过程。他得到这本书的德文译本是20世纪初叶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买到手颇费了些周折,他后来在译本的引言中写道:

  留学的时候,除了听讲教科书,及抄写和教科书同种的讲义之外,也自有些乐趣,在我,其一是看看神田区一带的旧书坊。日本大地震后,想必很是两样了罢,那时是这一带书店颇不少,每当夏晚,常常猬集着一群破衣旧帽的学生。店的左右两壁和中央的大床上都是书,里面深处大抵跪坐着一个精明的掌柜,双目炯炯,从我看去很像一个静踞网上的大蜘蛛,在等候自投罗网者的有限的学费。但我总不免也如别人一样,不觉逡巡而入,去看一通,到底是买几本,弄得很觉得怀里有些空虚。但那破旧的半月刊《文学的反响》,却也从这样的处所得到的。

  我记得那时买它的目标是很可笑的,不过想看看他们每半月所出版的书名和各国文坛的消息,总算过屠门而大嚼,比不过屠门而空咽者好一些,至于进而购读群书的野心,却连梦中也未尝有。但偶然看见其中所载《小约翰》译本的标本,即本书的第五章,却使我非常神往了。几天以后,便跑到南江堂去买,没有这书,又跑到丸善书店,也没有,只好就托他向德国去定购。大约三个月以后,这书居然在我手里了……(《鲁迅译文全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是一本观念很前卫的小说,其中忧心忡忡地说起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引起的生态危机,书中形容人类种种自以为聪明的胡作非为道:“他们常常狂躁和胡闹,凡有美丽和华贵的,便毁灭它。他们砍倒树木,在他们的地方造起笨重的四角的房子来。他们任性踏坏花朵们,还为了他们的高兴,杀戮那凡有在他们的范围之内的各动物。他们一同盘踞着的城市里,是全都污秽和乌黑,空气是浑浊的,且被尘埃和烟气毒掉了。他们是太疏远了天然和他们的同类,所以一回到天然这里,他们便做出这样的疯癫和凄惨的模样来。”这究竟是得还是失,乃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望·蔼覃写书的19世纪80年代尚不明显,只是才露出一点苗头罢了,而敏感的作者已经觉得问题非常严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在上一个世纪之交,尤其是在那时的中国,实在不算是什么当务之急,所以鲁迅没有立即动手翻译《小约翰》;但是到1926年顷,他到底还是把这本书译出来并出版了。

  鲁迅不仅是战士,也是一位思想家,看问题一向富于前瞻性。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起中国北方“沙漠之逐渐南徙”,说起“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至今读去,更觉惊心动魄。

  周作人的脾气也相似。他翻译日本作家文泉子的《如梦记》,也在得到原书之后很多年。1935年周作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最初还是在日本书中见到描画儿童生活的诗文……维新以后有坂本文泉子的《如梦》一卷,用了子规派的写生文纪述儿时情景,共九章,明治四十二年(1909)印成单行本,现在却早绝版了。二十多年前在三田小店买来的红布面小本至今常放在案头,读了总觉得喜欢,可是还不敢动笔译述”(《苦竹杂记·儿时的回忆》)。到1940年他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如梦记》,并回忆往事道:“庚戌年(即宣统二年,1910)秋日从本乡移居麻布赤羽桥左近,与芝区邻接,芝公园增上寺为往来经由之路,买杂物则往三田,庆应义塾所在地也。《如梦记》即在三田所购得,而此书店又特卑陋,似只以小学儿童为主顾者,于其小书架上乃不意得见此册,殊出意外,以此至今不忘,店头状况犹恍惚如见”(《药堂语录·如梦记》)。到1943年9月至次年6月,周作人终于译出了《如梦记》的全文,稍后在《艺文杂志》(第1卷6期至2卷9期)上连载,其第一章的译者附记提到,此书的原本在自己手头已历三十三四年之久,又道:

  我们在明治时代留学日本的人,对于那时自然更多有怀念,文泉子此书写儿童生活与明治风俗,至为可喜,又与我有不少情分,因此总想译述出来,虽然自己深知这是很不易的事。语学与文才俱优的可以委托的人,找起来未必没有,只是他们所知的大抵是近今更西洋化了的日本,对于明治时代恐怕有点隔膜,有如请西装的青年陪了穿茧绸夹袍的老人谈话,这其间有三四十年的空气间隔着,难得谈的投机的。我之所以不顾能力不足,或闲暇不多,终于决定自己来动手者,其原因即在于此……假如我在文学上有野心的话,这就是其一,此外是想把希腊神话的注释做成……(《如梦记》,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周作人把翻译此书的意义看得如此之高,大可玩味。青年时代读过而又大感兴趣的书,往往会非常强烈地影响此后的工作,既然有意,终当做完。

  不过半途而废的事也是很常见的。其中有些属于不得已,环境不允许做完,例如鲁迅关于碑帖和石刻画像的整理就远远没有做完;另有一些则是底气不足韧性不足,而非客观条件决不允许者。如果举周氏兄弟的同时代人为例,则胡适的名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应是著名的典型,这两部很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大著都只有上卷,没有下文。

  关于此事的分析评说不少,多有发人深思者;而近来看到的一种意见以为“虽仅仅半部,胡适却自有功绩在。从研究思想史,文学史看去,这两个半部,仍是绕不过去的著作。”(扬子《说说胡适的两部“断尾”史》,《中华读书报》2010年1月29日)话当然也可以这么说。凡是开风气的大师,虽断简残编,也都大有意味。但虽是胡适,盖这样的烂尾楼,也还是不足为训的——他完全有条件把这两部书写完,那样贡献肯定更大,影响也会更深远。

  顾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