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人参与,家家有洞户户相连
平战结合可改电影院旅店滑冰场
50岁上下的北京人当年大多数都参加过“防空洞”的修建工作。当年,战备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单位、每所学校、每个院落、每个家庭都要参加挖防空洞,并对其记忆深刻。小上几岁的没赶上挖防空洞,却也有着模仿《地道战》钻防空洞“探险”的鲜明记忆。
王军的《城记》中曾引用了一个数字:从1969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北京市平均每天有30万人参加战备劳动,包括拆城墙,取城砖。
张一民:
说起挖防空洞,我感觉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
从1969至1973年为第一阶段,力求达到每人半平方米防空洞的要求。居民开始在院内、房内、办公室内、商店内、车间内挖洞,于是出现“防空洞挖到房子底下去了”,一些工厂地方大,建的防空洞也就大,像建筑机械厂、西郊的重机厂都建成了很大的防空洞。
那一阶段基本上是发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各家挖各家的,建筑简易防空洞。那时防空洞大多构造简单,一般为砖石、“三七土”、水泥盖板结构,只能防建筑倒塌,防弹片。以后连通起来形成小范围能机动的人防工程,覆压层约为2米。据当时统计,北京大约有30万人投入了这场“深挖洞”的群众运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家家有洞、户户相连的地道网。
说到防空洞与拆城墙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为了取砖修防空洞而拆城墙。北京拆城墙的具体年代我记不清了,不过肯定远早于挖防空洞。当年拆城墙主要是解决交通不便问题,争议很大,最后是总理拍的板。一开始是拆了几段,所以留下什么什么“豁口”这样的地名。到了1969年时,城墙已是破砖烂瓦的废墟,墙根残留一些砖石的确被群众拉去修了防空洞。
从1974年到1978年,防空洞向永久性发展。表现在:一是深挖暗掏,深度达8米,用钢筋水泥板预制件支护,掘开式则要水泥浇灌,覆盖层不少于4米,所有工程都要达到能防小型炸弹直接命中的要求。二是处理危险的局部,对原来不合标准的工程进行加固改造,以防止其成害。开头几年,由于全民上阵挖防空洞,没有统一的规划,缺乏技术指导,有的渗水漏水,有的回填不实,影响到地面建筑的安全。三是对孔口处理,达到“三防”的要求,即能防毒、防火、防辐射。
从1978到1985年,进入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阶段。所建工程都要做到战时能用平时也能用。对已建工程能用的都要用起来,暂时不能用的经过改造也要用起来。
利用项目首选做旅馆,当时北京旅馆奇缺,海淀率先把适合做旅馆的工程进行改造,西八里庄建成了“京城地下第一店”开了先例。随后在全市迅速发展起来,达到了800多家,床位达八万多张。二是开地下商场,西单商场地下营业厅带了个好头,年均营业额达5000多万;随后大栅栏地下营业中心也相继开业;月坛公园地下人防工程改造成了“天外天”小商品市场,开辟了单处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新尝试,受益匪浅,年平均交易额约5亿元。还有的改造成地下餐厅、食堂、地下仓库、油库、粮库、教室、会议室、办公室、电影院、滑冰场等,花样繁多。
哦,还多说几句,原市委书记、卫戍区司令员提出,要有几处像样的工程,战时做紧急救护所,平时做电影院。于是从1978年后就陆续兴建了几处,在宣武公园修建了一处3460平方米的地下影院,崇文区在天坛公园一侧修建了2550平方米的地下影院,都评为了甲级影院。东城区在地坛公园修建了一处地下滑冰场,面积2635平方米,环形跑道宽7.5米,高4.9米,同时能容400人滑冰。西城区在月坛公园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地下射击场,就是后来的“天外天”小商品市场。
一说“人防”,人们就还觉得是70年代的那种防空洞。其实现在,北京已形成了一个由地铁、地下商场、库房、停车场、地下室等构成,平时与战时结合的人防工程体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