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古老死板”是对中华文化片面的理解——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田青:“古老死板”是对中华文化片面的理解
2010年02月03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田青委员:56朵鲜花“各美其美” 中华文化的“底气”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

  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去年两会,提交了《建议“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议“学校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课程”》等提案。

  走出国门,展示独特魅力

  记者:去年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方面我们现在做得怎样?

  田青: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构筑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一方面可以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走出国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魅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积极开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对外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和形式,已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少数民族艺术团组出国访问约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40%,在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华文化非洲行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大放光彩,产生了良好效果。

  记者: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一次次走出国门大放异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品牌。国外对此反响如何?

  田青: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DNA,是一个民族的五官、标识和名片,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让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同时,文化可以直指人心,可以更好地沟通世界人民的心灵。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比如,通过举办文化节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让全世界了解中国。随着我国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频繁,具有浓厚个性色彩的少数民族艺术令世界感到惊异,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喜爱。比如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中,以蒙古族长调民歌、彝族“海菜腔”、侗族大歌、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为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就轰动了日本朝野,进一步促进了中日人民的友谊。随后,这个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演出,更让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和法国文化界人士“大饱眼福”。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局长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出对发达国家是一个震撼,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激励!”

  天籁之音,彰显民族神韵

  记者:在一些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文化似乎总给人较为古老、死板、深沉的感觉,是这样吗?

  田青:你说的“古老、死板、深沉”,是对中华文化片面的理解,但其实也不算错!比如“古老”,讲的是历史悠久,但“古老”不等于没有生命力!“深沉”也不错呀!难道非得“浅薄”才好吗?只有“死板”不太准确。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大都是生机勃勃,灵动光鲜,怎么会“死板”呢?就拿少数民族的民俗节日来说吧——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少数民族的节日里去当地看过?——比如彝族的“火把节”、黎族的“三月三”、白族的“绕山灵”、藏族的“雪顿节”、维吾尔族的“麦西热普”……你只要亲身体验过一次,你就会被那天籁般的歌声、热烈奔放的舞蹈、丰富多彩的礼俗、纯真质朴的感情所征服,你会有一种灵魂重生的感觉!少数民族节日里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有虔诚的信仰、有炽热的感情、有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人类自古以来传承不息的思想、智慧、才华、技艺……它是古老、深沉的,但绝不死板,它像一条汹涌澎湃的长河,从远古奔流至今,却依然光芒四射,充满生命力!

  记者:是啊!说起少数民族的节日,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尤其对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印象深刻,许多外国人也甚为惊叹。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田青: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族服装服饰文化,是少数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审美习惯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更是这个民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反映。比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不但美观朴素,而且符合少数民族宗教的要求。再比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脚下的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其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短裙苗”仅长16厘米的百褶裙,却是用长达7米的家织靛青土布折叠而成的。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苗族挑花技艺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既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成为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有着极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国内外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我们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珍贵民族服饰的流失。一位法国妇女曾长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廉价收购大量“文物级”少数民族服饰,她在法国举办的相关服饰展令世人惊羡,但这位女士的一句“以后你们要欣赏苗族服饰请到巴黎来”,却应该让我们深思!

  文化奇葩,亟待保护继承

  记者: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田青: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贯彻我国政府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政策。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我国政府对保护工作的大力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正在得到大力保护。同时,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保护名录之中。蒙古族的长调、呼麦,藏族的藏戏、热贡艺术、史诗《格萨尔》,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侗族大歌等一大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陆续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但使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更加光彩夺目,也促使广大民众认真思考:面对中华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如何构建我国的“软实力”,从而使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从2001年起每五年举办一次,并且写入了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中,这就是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少数民族艺术进行保护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鼓励民族影视文学和戏剧音乐舞蹈创作,国家分别设立“骏马奖”和“孔雀奖”,为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就硬件建设而言,我国政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中央和地方财政为此每年投入专项补助金和配套资金,新建、扩建和修缮一批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这些都为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记者: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何意义?

  田青: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各民族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的文化,使中华民族在面对这个多变的世界和未来时充满自信,这是我们的“底气”!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组成,是我们的福气!2007年我作为温总理访日国事演出《守望精神家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的艺术总监和主持人,曾经在演出当中,在舞台侧幕旁和日方的主持人、NHK的镰仓千秋小姐交谈,她对这场精彩的演出由衷地赞叹,她说:“你们有56个民族的文化,太令人羡慕了!我们日本只有一种文化。”正是我们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才构成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大家园。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事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制定一些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发展的力度,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有一首歌唱得好:“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只有让56枝鲜花“各美其美”,我们共同的大家才能和谐、平安、幸福!

  记者 郭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