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的“购档之旅”:斥巨资购买前苏联档案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沈志华的“购档之旅”:斥巨资购买前苏联档案 (2)
2010年02月03日 09:30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沈志华主持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些俄罗斯人挺讲义气”

  1995年10月,沈志华一行四人飞抵莫斯科,开始了“购档之旅”。

  初到莫斯科,为了招待俄方一位接待人员,他们在所住的一家普通宾馆吃饭,每人一道菜,再加一盘凉菜,一瓶酒。这点菜在曾为富商的沈志华看来是再简单不过了,但账单送到跟前让他吓了一跳:数百万卢布,相当于480美元。他怀疑是否多加了一个零,但人家就是这个价。

  “这如何是好?大伙回头一合计,决定自己做饭。市区物价高,就到莫斯科近郊农贸市场买蔬菜、香肠、大米什么的。”

  伙食费用问题解决后,他们直奔档案馆。一到那里,才知道来晚了。俄罗斯开放档案最宽松的时期是1992年到1993年。他们到那里时,开放范围已经收缩,而费用却比过去贵了许多。去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复印,一页1美元,去苏共中央档案馆复印,一页2.8美元。

  “档案馆说是9点办公,10点才有人,人来了之后‘哧’地一声把窗口打开,问,干什么的?你说要复印档案,他就说,把东西递上来。你把申请材料递上,他就说,等着吧,窗口‘哧’地一声又关上。你就在外边等着。到了11点,把你放进去,还没复印几页,工作人员过来说,‘吃饭了,吃饭了,都出去,关门了’。午休之后,再放人进去,可到了3点多,又要喝午茶了,这时你又不能工作。茶歇没过多久,4点半了,他们也就下班了。照这样的进度,每天只能工作3个小时,如此下去,实在耗不起。”

  但沈志华很快就发现,俄罗斯档案馆对本国公民的收费远低于外国人。

  几天后,沈志华等人从农贸市场多买了一些菜,他在住处摆上了一桌并不丰盛的“筵席”,客人是几位俄罗斯学界朋友。

  别看菜肴并不起眼,可沈志华带去的茅台和二锅头此刻在俄罗斯人眼中熠熠生辉。

  “我问他们,知道茅台的来历吗?告诉你们,这可是中国的国酒,是毛泽东、周恩来喝的酒,今天,除了毛泽东、周恩来,就是你们哥儿几个啦!来!咱们干了!”

  这样的好酒,这样的豪言,在场人想不陶醉也难。沈志华此刻将计划和盘托出:想请哥儿几个帮忙,复印一下档案。酒酣耳热的俄罗斯朋友爽快应承。好,那先请把劳务费收下,工作费用日后再算。沈志华当场拿出美元,每人几百。

  “您别说,这些俄罗斯人还挺讲义气。”

  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3个月从俄罗斯4个主要档案馆复印了需要的大量档案。

  1996年4月,沈志华再飞莫斯科,用同样的方法,又复印了一大批档案。

  考虑到俄罗斯档案的开放程度已经收缩,而美国又是前苏联档案的最大买家,因此沈志华同年10月去了美国。通常他们总是开馆而作,闭馆而息,中午就用三明治就凉水对付,满负荷工作直到回国。同去的一位朋友实在累得受不了,说:老沈啊,能不能节奏慢点。其实真不能说这位朋友娇气。据沈志华透露,他们在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复印时,有6台复印机因不堪重负而发生故障。

  1998年,沈志华再赴美国。两次美国之行,共带回复印的前苏联档案十多箱,比从俄罗斯带回的还要多。

  为了购买这些极为珍贵的档案,沈志华花掉路费、食宿费、劳务费等等,总共约百万元。一笔巨款啊!“我的头发也就是在那时开始白了。”但他不仅不为此心疼,还大为庆幸。因为倘若迟去几个月,就是带去再多美金,也搞不了多少东西回来!

  研究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此后7年中,沈志华出资在全国组织了70多人的翻译和编辑队伍,对档案分类整理,并选择专题译成中文。2002年8月,中国社科院直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共34卷、36册、227个专题、近2000万字,收录了74年间前苏联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始档案。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说,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和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也要重新思考和评价。

  “那您总共复印了多少档案?”

  沈志华给出了精确的回答:有关中苏关系档案(1921-1991)22卷,约4500页,有关朝鲜战争(1948-1953)17卷,约3400页,有关苏联与朝鲜关系(1945-1960)9卷,约2000页,有关苏联历史(1917-1991)27卷,约5500页。还有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俄文原件33卷,约7000页。

  这些档案已经并正在显示其价值。在参考运用这些档案的基础上,由沈志华等4位学者撰写、中国前驻苏大使李凤林作序的《中苏关系史纲》因其材料新颖、立论独到而受到学界好评,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2009年,由沈志华主编、国内多位专家参与、旨在探讨苏联解体原因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出版后,引起《中华读书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并被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列为“强素质”教育图书。

  “得奖当然高兴,”沈志华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认可。”

  他还告诉记者,档案中还有上世纪50年代台海危机、60年代中印冲突以及前苏联历史等丰富史料。但由于中国史学界能直接运用俄语研究的人太少,而档案翻译过程又比较长,所以在这几个方面出新成果尚有待时日。可喜的是,“苏联对华关系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已获准立项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该课题研究成果将首先以一套数十卷史料性文献的形式出版,并在这基础上推出一系列重要研究论文,这一项目对推动我国深入研究中苏关系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