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渔光曲》就曾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但中国电影真正进入国际电影节的竞技场,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师的影片《黄土地》赢得了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与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
在九十年代的世界影坛,中国电影经常是国际电影节的潮头宠儿。从谢飞导演摘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香魂女》,到张艺谋导演1998年二捧威尼斯金狮奖的《一个都不能少》,来自中国的电影人总能为国际电影节带来惊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新势力成为奔涌在国际电影节的新鲜血液。电影节也不再单纯地成为中国影人摘金夺银的沙场,而是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与市场使命。2000年,冯小刚导演的《一声叹息》赢得了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五项大奖。
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以中国电影作为开幕影片,从另一个侧面呈现出中国电影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2005年举办的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以香港导演徐克的作品《七剑》作为开幕电影,闭幕影片则是陈可辛导演的《如果·爱》,开闭幕电影都出自同一个国家,在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5年5月18日,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专门举办“中国电影之夜”,庆祝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这也是中国电影人在戛纳电影节上面向国际影坛的一次集体亮相。2008年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再度在戛纳的海滩上举办了“中国电影之夜”。到场的海内外嘉宾并为汶川地震举行了募捐活动。国际电影界将一份真诚的慰问,通过“中国电影之夜”传达给了亿万中国人民。
国际电影节并非衡量中国电影的唯一标准,但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深远的联系。今天,国际电影节已不仅是全球电影人竞争奖项的竞技场,更是中国电影人进军海外市场,展现中华气象的广阔舞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