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延安时期的新民族歌剧《白毛女》,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改编和演变历程,映射出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也证明了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长存。源自民间传说、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白毛女》是红色经典,是革命文艺的舞台艺术典范,中华民族文化和革命激情的内核正是其常演常新的旺盛生命力所在——
在诸多改编版中,由上海舞蹈学校在1964年改编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再度攀上了艺术高峰。这部由黄佐临任艺术指导、胡蓉蓉等担任编导的芭蕾舞剧,1965年在上海首演后,引起轰动,此后20余年间演出1000余场。
为使观众看得懂、喜欢看,芭蕾舞剧《白毛女》运用了大篇幅的伴唱。除保留了《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原剧选曲外,还融入了许多当年流行的革命歌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并新创作了大量舞曲和歌曲。
与歌剧版本不同的是,芭蕾舞剧《白毛女》突出了杨白劳、喜儿等主要人物的反抗和斗争性格。杨白劳不再是因喝卤水身亡,而是因拒绝在卖身契上画押被打晕,挣扎起来后拿着扁担与黄世仁搏斗,最后惨死在黄世仁的木棍下。喜儿的斗争性也显著加强,她与黄世仁展开宁死不屈的搏斗。但在反抗性大大增强的同时,爱情和原剧中的人情味被弱化了。
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也汲取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武术以及戏曲的精华。剧中的《窗花舞》、《扎红头绳舞》、《参军舞》、《大红枣儿香又甜》等片段,至今仍称得上是中国舞蹈的经典。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