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在电影院排队的人很多,《孔子》的半价票却很容易买到。想必,大家有点抱着临终告别的心情去看一眼《阿凡达》,而对《孔子》则未必有太多的期待吧。观影过程中,影院里一片睡意朦胧,散场时也几乎鸦雀无声,圣人的教化之功甚是了得。犹记得,《十月围城》散场时,观众们还是起立鼓掌的,莫非春秋时代不兴这一套?
1月25日,新浪网开始推出《孔子》观影调查。调查中有若干选项,在对影片的评价一项中“太难看了”,从上午到下午一直高居榜首;而在《孔子》什么最吸引你、哪段戏最精彩两个选项中,位居第一的居然都是“其他”内容。这无异于在说,《孔子》毫无吸引力,整部电影也没什么亮点。在《孔子》公映之前,发哥在上海发标,指责那些看孔子不流泪的不是人。如今的观影调查却显示绝大多数人对《孔子》“没感觉,想不通为什么流泪”。虽说,发哥自称下跪上瘾,但是无论如何是不能下跪让观众含泪的。
据说《孔子》最感人的一幕,是颜回之死。然而,颜回的死法不但不符合历史,而且也不符合常识。竹简是竹子做的,最大的好处恐怕就是不怕水。明明是电影镜头中,水面上漂着竹简若干,导演却让颜回做潜水员屡次冲向水底。这实在是有悖常理。即便是怕河水把竹简冲走了,那么颜回也只能是在水下活动,而不是向湖草中摸索。颜回同学的被牺牲,实在不值。《孔子》中此种拙劣的催泪戏还有若干,比如众人喝最后一碗马肉汤,有的同学就表现得如梁山好汉一般醒目。又如,孔子最终回到鲁国一幕,伟岸的身形徐徐跪倒在地,可是孔子衣袍后背上的大片污迹却又太过抢眼,坏了发哥的气场。只剩下发哥与眼神不好者于此含泪。
在发哥的毒舌之下,大家已经做好了“看《孔子》,被催泪”的心理准备。观众的难受之处就在于,明明准备好了眼泪,却又迟迟被催不下来。这心中的郁闷如身处密云不雨的夏日一般。大家本来都已经熟悉了胡玫女士影视政治学的套路,对她的《孔子》亦无所期待。不过,实在想不到这《孔子》拍的是“不文不武、不古不今、不圣不凡、不伦不类、不温不火”,虽道如此拍摄技巧甚合“中庸”之道的微妙,但是让观众的情绪“不上不下”难受得要死,似乎也不是“仁者爱人”的应有表现。
《孔子》不催泪,还请胡玫女士“给个话儿啊”。毕竟发哥的诅咒是事实,绝大多数人没有含泪也是事实。倘若,有关人士不肯承认《孔子》是烂片,那么,如此多的观众一夜之间变成了非人类,岂不是千古奇冤?
孔子一生中感人的先进事迹其实很多,可惜中国的导演不会拍。孔子出身贫贱,一生勤学好问、积极上进,你可以把他拍成一个春秋时代的“大长今”。到了晚年,孔子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不知老之将至,这又浑似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把《孔子》拍成一个史诗大片,倒真不如把他拍成一部励志大片。同样是戏说,一个励志的孔子,或许更真实,也更少对历史和他老人家的歪曲,可能也会更加感人。
□于德清(北京 专栏作家)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