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雷锋
丁玲与雷锋提前相逢的说法,是不是也算翠花给上来的另一碟酸菜?
上个月,读到一篇文摘,足足刊登了一个版面,写“丁玲在北大荒”。我这个曾在北大荒“呆”过10多年的知青,由此读得“起劲”。丁玲被打成“大右派”,发配到黑龙江汤原农场,种过地,养过鸡。那个位于佳木斯市郊区的汤原农场,我是去过的。那时,我在兵团一农场“团部”机关物资部门工作,奉指令到汤原农场,去“看看”那里的焦炭质量,如果好,可以“进点货”,供修配厂用。所谓的焦炭质量好,就是要块大,不要碎末,敲击起来有“刚性”,焦炭发火就硬。记得是一个大雪天,我坐火车到佳木斯,再乘班车到汤原。当时的我就知道,这个小小的汤原农场,是丁玲到过的地方。1964年,丁玲与她的丈夫陈明,去了宝泉岭农场。
文摘“丁玲在北大荒”中写道:1959年的一天,吃过晚饭,陈明忙着收拾桌子、洗碗。有些疲惫的丁玲斜倚在床上,在微弱的油灯下翻看这几天的报纸……队长和支书先后进屋,支书慢悠悠地说:我们想请你给队里当个扫盲教员。丁玲痛快地答应说:我不满足做一个作家,而愿意做一个共产党员,做一颗螺丝钉,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去,如今需要我扫盲,我自然就去扫盲。我全力以赴。“第二天”(请注意这个“1959年”的“第二天”)吃过晚饭,丁玲那个扫盲班在小学校里正式开学了。因为听说要讲故事,一些孩子也跟着妈妈跑来了,教室里坐得满满的。站在讲台上,丁玲望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便像唠家常似的讲起了雷锋的童年。故事讲得很精彩,学生们没听够,要求接着讲。丁玲说:每天只讲一段,愿意听明天再来,下面开始学认字。
读着,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丁玲在1959年就开始宣讲“雷锋的故事”了?我到过雷锋家乡湖南望城,参观纪念馆,“依稀”记得,是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将毛泽东主席为自己的这位湖南小老乡题词,刊登在了“学习雷锋”专辑上;3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题词,这个日子成为后来向雷锋学习的“全国号召日”。
于是把资料查将起来。
网上百度。一文本的题目是“沈阳军区《前进报》与雷锋日记的首发”。文中这般写道: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是阅读、摘录雷锋日记较早的人之一。董祖修第一次接触到雷锋日记是在1960年10月。一天,《前进报》总编辑稽炳前向董祖修介绍了报社拟宣传雷锋的计划,并把5本日记交给他,让他看看能否摘录发表一部分。第二天,董祖修向上级领导表示,日记完全可以摘登,他还想前往雷锋所在连队采访一次,或许可以得到更多更新的东西。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发表《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长篇通讯,报道雷锋事迹。稿件还同时发给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辽宁《共青团员》、《辽宁工人报》、《沈阳日报》。各报刊在发表时,标题都作了修改:《解放军报》的题目叫《茁壮的新苗》,《辽宁日报》题为《红色的战士》,新华社发稿的题目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战士》。“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以《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为题,摘发了雷锋从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间的15篇日记,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雷锋日记,是作为宣传雷锋事迹的重要材料出现的”。
沈阳军区《前进报》首发雷锋事迹报道的日子,是1960年11月26日。雷锋日记见报,则在后一周。丁玲给汤原农场扫盲班讲雷锋故事,即使是在1959年12月的最后一天,也比沈阳军区首发报道的日子,提早了11个月。这可能么?
问世求信,唯实求是,方能达到以史为镜的目的。否则,历史只能成为一面哈哈镜。将丁玲与雷锋提前“焊接”在一起,不能为他俩增添或叠加任何一荣俱荣的光芒;再说,也用不着。当年莎菲哪里容得此种虚假,而谦虚的雷锋,他也不会为自己的提前到达,说上一句:这是我应该做的。
班固赞《史记》,有言: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我在网上查阅“东北农垦报雷锋就在你身边”,结果出来的却是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最后一句唱词是:翠花上酸菜。丁玲与雷锋提前相逢的说法,是不是也算翠花给上来的另一碟酸菜?
陆幸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