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礼有乐,高不可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孔子》有礼有乐,高不可攀
2010年01月26日 10:47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胡玫的《孔子》有着大片的外表、传记片的套路、教育片的内核、主旋律片的特色。跟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多数中高预算影片一样,该片试图跨越类型、包容类型,以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若光看预告片,你会误以为《孔子》是一幅关于春秋战国的巨幅长卷,那些战争场面有十足的史诗气派。看完影片才明白,原来这些都是过场戏,并不重要,除了让影片显得大气,对艺术性没有实质的贡献。在这个以大为美的年代,能做大一定不会做小,这本是跨入市场经济后的初级表现。好在影片没有把孔子塑造成李小龙,他有武功,乃射击高手,但魅力主要来自他的智力和人格。胡玫既要尽量靠近商业,又必须拿捏好分寸,良苦用心可见一斑,效果也不错。

  作为传记片,《孔子》在展现一代圣人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方面基本上是清晰的,称职的。一些重要的事件都揉了进去。至于被历史学家批评的几处“失实”,我觉得多半属于电影创作允许的范畴。颜回是回到鲁国后死的,孔子不会称呼弟子为“子贡”等,这些都不是因为编剧无知,而是出于戏剧需求在权衡利弊后所做的决定。如果编剧连这点创作自由都没有,那他干脆拍纪录片算了。说实在的,某些纪录片的虚构程度都有甚于此。况且,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大量细节肯定是要虚构的。历史学家把故事片当成了历史课本,那是他自己定位出了错。

  《孔子》的最大价值,是当做一部国学的课外辅导作品。于丹讲《论语》固然讲得活色生香,但毕竟仍是课堂。故事片的受众群要广得多,借助剧情和明星传播孔子的理念,论广度会超过任何课堂。美国有一个笑话,说一名中学生跟他老师抱怨,说莎士比亚有啥了不起,整部作品全是用名言串起来的。咱们这部《孔子》也有这样的效果,名言之密集,大有让我省却购买《论语》之必要,至少是省下买“《论语》心得”的钱。不过,我这么说可不是在抱怨,名言虽多,但用得基本恰当,不觉突兀。如果是五四前的学生们观看此片,一定能够给周润发的台词接龙。但我们这一辈经过数次打倒孔家店,真有补课的必要。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讲的是遥远的故事,但离现实非常贴近,有时我甚至觉得是在图解政府的国策。跟以前的主旋律影片相比,本片中的孔子被视为贴近真实。但我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同类的西方影片,尤其是1965年的《万世流芳》,讲耶稣生平的。主角生前都很潦倒,但观众一看便知是圣人,即便头上没有顶着光环,你也绝对不会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老师和精神领袖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对《孔子》没有太高的期望。该片的孔子至少不雷人,看得出制作团队非常认真,对题材也毕恭毕敬。让孔子成为凡人,那是不可能的。片中孔子周游列国启程时,颜回追上来,有一段师生之间的感人场景。此时影院里出现咯咯笑声,我不明白,这台词没有喜剧色彩呀。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笑声源自人物的表现太断臂。瞧,你们把孔子看成凡人了,是不?话说回来,孔子和颜回的感情是片中唯一有戏剧感染力的人物关系,其他的弟子跟红色影片中的革命追随者几乎相同。在万世师表面前,谁敢炫耀自己的羽毛呢?

  □周黎明(北京 影评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