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旅游会激活游记文化吗
民调显示《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黄鹤楼》是公众最欣赏的三大游记
“春节假期我想和家人一起去三亚过年,享受一下阳光海滩。”北京市上班族刘卓研最近一直在联系旅行社,没想到春节游预订特别火爆,“价格都比平时涨了20%,不少2月14日的团已经订满了。再订不到,我们只能延后出发了。”
有人说,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但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的留言引人深思:“为何大众旅游越来越火爆,却再也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游记作品出现?”
在历史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传统,使得游记文学历代皆有佳作,《徐霞客游记》、《滕王阁序》等,文因景出,景因文传,都成为千古美谈。而今,旅游却成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来一问,什么也不知道”。
当下还会出现足以传世的游记作品吗?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283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5%的人表示不看好。其中45.1%的人认为“很难出现”,6.4%的人明确表示不会。仅9.7%的人表示肯定会出现。
“现在的旅游是‘旅多游少’,甚至是‘有旅无游’”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文化批评专家肖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传统上没有旅游产业,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都是伟大的旅游家,他们旅游都是围绕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诗歌等文学创作进行的。旅游是一种人和自然相融合的活动,是人对自然审美的重要形式。而现在的旅游被纳入了旅游产业经营活动,旅游业“一条龙”的模式化操作把旅行者规范在了商业产业链中。
肖鹰发现,“现在的旅游是‘旅多游少’,甚至是‘有旅无游’。”旅行社总是把游览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然后安排大量购物时间和跑点时间。在有限的游览时间中,导游几乎完全按照导游手册把景点变成了机械设定的千篇一律的解说。
他曾随一个旅行团去张家界。“本来我是去享受张家界的绮丽风光的,但只要我想在一个地方多待一会儿,导游就会说‘你不跟着我,什么都看不见!’而她让我们看的就是这块石头像猪八戒背媳妇,那块石头像孙悟空打妖精,这样简单比赋一些流行形象。按照导游的要求,我们做的就是在景点之间匆忙奔波,听导游千篇一律的‘传说’,到此一照。”
本次调查显示,48.9%的人表示目前的旅行社“游客满意度普通偏低”。对于旅行社存在的问题,73.1%的人首选“普遍安排游客花大量时间购物”,60.1%的人认为“游客缺乏有效的投诉渠道”,54.7%的人表示“政府监管乏力”,52.3%的人说“导游素质低,难令游客满意”。
如今人们旅游多采取什么方式?调查显示,“个人或家庭自由出行”成为旅游首选,48.2%的人选择此项;33.0%的人参加过“单位或公司组团游”。选择“参加旅行社”的只有12.1%。
“很多人用镜头代替了观看,用数据卡代替了记忆”
“现在大部分旅游地对景点都存在过度商业开发倾向。”肖鹰说,一种表现就是搞假古董。他曾去过福建武夷山,景区中有个庙,一看就是新开凿出来的,但导游非要说那是已经修了几百年的“古庙”。还有一种表现是在自然景点里设置游乐设施。他去过济南的大明湖,旁边建了很多摩天轮等儿童游乐设施,“把大明湖的幽静全破坏了,不伦不类的”。
肖鹰表示,国人文化需求也在提高,旅游开发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旅游消费群体,再这样下去,愿意出门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少,不论对旅游文化的发展还是对旅游开发的经济诉求其实都是伤害。
复旦大学旅游系教授顾晓鸣认为,目前的旅游开发使景点失去了“真性情”,旅游者没有很好的心情去看那些景点,哪里会有传世的旅游文学?顾晓鸣觉得,人无法巧夺天工,所以才要旅游,要不然都看3D好了,能闻得到花香和牛粪的味道吗?
“旅游景点扭曲了旅游者的眼光,旅游者看到的都是对旅游景点千篇一律的误导和商业诱惑。”顾晓鸣说,很多人旅游只做两件事,一是拼命拍照,拍完了就去买旅游纪念品。
公众会通过什么方式记录旅游见闻?调查中,86.2%的人首选“拍照”,31.7%的人“写游记”,31.1%的人“拍DV”。同时,也有7.4%的人表示“不记录”。
肖鹰认为,照相机的出现对旅游者来说,未必是好事。很多人用镜头代替了观看,用数据卡代替了记忆,人和景点的联系也被抽象剥离了。“现在人们旅游往往选择舒适的方式,这也和旅游的本意相矛盾。”肖鹰说,比如登山,我们只能在辛苦的攀登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山林的气息。而今很多人会选择乘缆车从山脚直接上到山顶,那和看电视没什么差别,山的气息和逶迤都被省略了。肖鹰指出:“正是因为交通方便带来的省略,我们在旅游中获得的自然感受只是浮光掠影,写出来的游记当然只能是似是而非、空洞虚华的东西。”
公众最喜欢的游记有哪些?
中国人向来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和文学一向联系紧密。公众喜欢的游记有哪些?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是传统文学作品:52.5%的人首选《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以52.4%的支持率紧随其后。42.4%的人选择《黄鹤楼》。
接下来还有:《枫桥夜泊》、《徐霞客游记》、《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沁园春·长沙》、《望岳》等。
肖鹰觉得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描写的“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是最佳的旅游状态。心灵和自然真正地协调、交融,才是旅游的真正归宿。只有获得这样的体验,才能写出隽美感人的传世游记。
“像《徐霞客游记》、张岱的小品,都是来源于真情实感的精致描写,读着都有真切美妙的感受。”肖鹰说,现在的一些游记却让人感到虚假,只是炫耀虚假空洞的流俗言说;这样的游记,不仅不能引人进入自然,反而阻隔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真切体会。
在顾晓鸣看来,古代很多经典的游记是作者抱负没有施展时寄情山水而产生的。他最喜欢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在,我们的旅游地也需要这份安静,“就像上海的外滩,如果有一天不开灯,情人们才会抬头看月亮。”
“我们希望见到旅游景点没有被遮蔽的本真的美,这需要旅游管理和策划者改变思路。”顾晓鸣说,另一方面旅游者也要改变自己,在旅游中忘掉繁忙的工作,激活内心固有的审美能力、美好性情和智慧,“按照本心表达时,就会有很好的作品出来,‘诗’的境界就产生了。”
记者 王聪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