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把《孔子》当历史教科书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没必要把《孔子》当历史教科书
2010年01月19日 11:11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孔子》尚未公映,“口水战”已打得不亦乐乎。近日,《百家讲坛》的专家鲍鹏山内部看片后,炮轰影片错得离谱,他认为,影片中颜回、南子等人的死法与史实不符。导演胡玫、编剧何燕江随即激烈回应,“这位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

  从鲍鹏山的质疑来看,他把影片《孔子》当成一部历史书来挑错。于是,他批评影片中颜回、南子、子路之死不符合史实,人物称呼也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实际情况。应当承认,《孔子》中确有不少属于虚构性质的情节,与史实相差较远。按照鲍鹏山的标准,该片编剧固然属于“无知”。但作为一门影像叙事艺术,故事片并不同于历史叙事,是可以虚构的,不必亦步亦趋按照历史拍摄。从这方面讲,胡玫等人的回应也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鲍鹏山的批评代表了部分观众的担心。对《孔子》而言,观众大概不愿看到影片违背乃至扭曲历史,戏说甚至恶搞孔子。此前很多电影、电视剧在拍摄历史人物时,流行戏说或搞笑,比如各种帝王将相剧,几乎无例外地歪曲史实,将历史人物高度美化或矮化。这种轻浮的创作态度风靡一时,且取得不错的市场收益。但孔子身份特殊,与其有关影片在创作态度上应该是严肃的,如果沦为搞笑的娱乐片,也就失去了孔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此前曾传出“孔子会武功”、“孔子谈情说爱”之类的炒作,很容易使观众有这种担忧。

  但实际上《孔子》没有采取戏说、搞笑的创作方式,影片表明,胡玫的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影片中虚构的地方不少,但总体上不违背历史,甚至有不少情节过于追求历史真实,以至于一些片断看上去显得僵滞、呆板,缺乏艺术的生动活泼。影片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孔子流亡,在处理史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则显得比较笨拙,给人的感觉比较零散。

  虽然孔子被尊为圣人,但电影创作应该是自由的,不必被史实所羁绊。实际上,西方创作了不少有关耶稣的影片,并没有一味遵循历史,而是着重探索人物的心理困境,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孔子》只是一部故事片,大家没必要把它看作历史教科书。不过,胡玫也没有必要轻蔑地认为鲍鹏山“沽名钓誉”,如此揣度人心,谁还敢批评《孔子》呢?

  周南焱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