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曹操墓:纠结地域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口水战(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寻曹操墓:纠结地域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口水战(5)
2010年01月12日 13:23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曹操高陵日前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得到考古确认,图为曹操高陵墓门。 中新社发 古研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解密曹操

  虽然墓葬被盗严重,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考古队员先后从墓穴中发掘出了250余件文物,有铁甲、铁剑、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刻铭石牌等,其中象征墓主身份的8件圭形石牌尤为珍贵。

  2009年12月13日,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的陪同下,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史专家梁满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专家郝本性等十几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再次来到安阳,召开了第二次论证会。

  郝本性说,专家们认定安阳西高穴东汉墓确为曹操墓,而且看法是非常一致的。“意见这么统一,在以前的考古论证会上,是比较少见的。”

  始料未及的是,六大证据一经发布,掀起了全民考古热,网上各种分析连篇累牍,文史专家相继发言。论战中不乏误读,比如有专家说画像石上画的是“垓下之战”,其实那是“七女复仇”;有专家分析说墓中两女是投毒而死,但潘伟斌回应“头盖骨照片一张都没有外泄,专家是怎么看出来的?”

  刘庆柱觉得,一些专家的发言不严肃,“提问前应该查一查相关资料再说,不要提外行问题”。他说,安阳曹操墓的证据已经足够,如果是“业内人士”提出异议,就不能说外行话。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杜金鹏则把曹操高陵引发的争议称之为“高陵现象”。所谓“高陵现象”有两个层面的东西,即学术研究层面和公众参与层面。他说,学术研究有一个严谨而漫长的学术历程,但公众并不太关注研究过程,希望尽快得到一个结论。

  显然,曹操墓已经不仅仅是考古界自己的事,人们正试图重新解读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如同一个小姑娘,被随意打扮”太多年了——迫切需要展示其人的“铁证”。

  如果这里真是曹操墓,那么曹操生前要求的“薄葬”,确实做到了。历史中,有关“薄葬”的诏令颁布过不少,但真能“薄葬”的帝王却不多,在“薄葬墓”中发掘出土的宝贝也比比皆是。但出土器物已经说明曹操践行了“薄葬”、“不封土”、“无藏金玉”的承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正如曹诗中咏叹的,他早就看开了身后事。

  如果这里真是曹操墓,还将证明所谓“七十二疑冢”,所谓生性多疑,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人们由此产生的曲解和怀疑,也尽可以释然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此宽广的胸怀,才是真曹操。

  发掘出的文物中,还有镜台与书案。潘伟斌说,“一般墓葬是不随葬书案,也不随葬床,但是他的书案和床都有,这印证了史书上关于曹操‘手不释卷’的描述。”

  考古学家正在通过历史遗存“还原现场”,潘伟斌一再强调,“2号墓的发掘只是一个开始,历史信息还将滚滚而来。”殷墟发掘前后80年,历经几代人,曹操墓的发掘工作又怎么会短?

  本报记者 孙文晔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