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严锋谈《阿凡达》:有必要顶礼膜拜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严锋谈《阿凡达》:有必要顶礼膜拜吗?
2010年01月09日 16:57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2年执导科幻巨制《阿凡达》1月4日在国内上映。据院线方面估计,该片仅零点场票房就有约400万,超越暑期档《变形金刚2》的350万。 中新社发 井韦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有必要对《阿凡达》顶礼膜拜吗

  ●卡梅隆这场“感官盛宴”,并非凭空突现的惊世之作,实际上有一个信息不断丰富、走向高清的必然背景。看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在Imax排山倒海的技术面前,人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密集轰炸,铺天盖地之后感觉变得麻木,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没有了,缺少了“留白”。

  ●好莱坞并不代表创新,《阿凡达》就是一种混合杂糅的技术,把人家的文化成果有机地整合,再用更高的价钱卖还给你。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 宾:严 锋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资深视听发烧友)

  龚丹韵:寒冷的冬夜,许多人拿着被子、板凳,彻夜在上海唯一拥有Imax银幕的和平影都门口排队,场景宛若当年买股票认购证。但对玩惯了动漫游戏的人而言,电脑CG技术制作的宏伟场面早就见惯不怪。仅从艺术上看, 《阿凡达》美轮美奂的程度和想象力的惊艳,并没有超越五年前押井守等动漫大师的作品,因此惊喜感并没那么大。您作为Imax的长期拥趸,又是怎么想的?

  严锋:我看Imax已有十年,以前也专门为Imax写过文章。这次的 《阿凡达》一方面让我很激动,因为Imax的时代终于到来,人类的视觉终于进入新纪元。但另一方面那些刺激的视觉元素也见多不怪了,这个纪元其实早就来临,只不过大多数人未曾觉察而已。

  Imax影片多为风光片,比如拍大堡礁、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 《阿凡达》很大程度上也是风光片,但它不是真实的自然,而是幻想中的自然。你可以把它视为动画片和电脑CG的展示,与电脑一起成长的年轻一代,对此倍感亲切。

  《阿凡达》的魅力正来自这种似曾相识感。它把动画片、风光片、电脑CG、3D效果、游戏画面等已有的文化与科技元素组合在一起,推向一个空前规模,时空上非常辽阔、视觉上极度宏伟,如此方能引发心理上由衷的壮观感受。第一次看时,人没法抵御这种视觉震撼。但是看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龚丹韵: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内容为王、形式为辅。但是语言学家索绪尔、传播学家麦克卢汉一再证明,形式的变化,本身就是一场质的革命。《阿凡达》中的技术特效,据说将引发未来的电影史革命。您怎么看待技术的意义所在?

  严锋: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文化概念: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他认为文字相对于电影而言,属于低分辨率。今天再看他的理论,就非常直观了。现在技术让我们走进了大规模的高分辨率时代。电影从35mm的胶片,到现在70mm的Imax胶片。声音从原来的单声道,到双声道,现在可以达到5声道甚至7声道。“hd”这个代表高解析的词在视听领域大行其道……林林总总的变化背后,有一个关键词,就是麦克卢汉说的“信息”——所有的这些技术发展,都是信息丰富的过程。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繁殖,正是把生命信息代代相传。无论是有机还是无机世界,从低级进化到高级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对信息有一种先天的迷恋。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知识?源于生命对信息的本能追求。这就是 “信息时代”的本义:生命在于信息。

  以此来看,卡梅隆这场“感官盛宴”,并非凭空突现的惊世之作,实际上有一个信息不断丰富、走向高清的必然背景。 Imax的意思是“最大影像”,眼睛所能看到信息的最大化。 3D增加了纵深感,影像可以跑到你的面前,这种感官信息的增加,让真实和假想的界限变得模糊,跨过了那条界限,人就真正的身临其境,倍加投入。这也是一柄双刃剑,看多了以后,一个负面效果就是传统电影不要看了,觉得没劲。

  龚丹韵:那倒未必。日本动漫领域,一方面全由电脑CG制作的电影 《圣子降临》,开创了全球3D动漫市场又一巅峰,就连 《阿凡达》中灵魂树的光影设计、悬浮空中的山石等不少场景,也都借鉴了CG类动漫游戏。但另一方面,这并不影响普通平面动画的创新,比如 《怪》系列充分运用民族色彩艺术,带有版画和水墨画风格,蒙太奇出神入化,同样给人不亚于Imax的惊艳感。

  严锋:现在的好莱坞导演,确实学了很多日本动漫的东西,当年《黑客帝国》的灵感就是源于士郎正宗的作品。但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毕竟不同,日本动漫是写意的风格,而卡梅隆用的是写实。

  按照麦克卢汉的概念,平面动漫相对于真实影像,属于低分辨率,但这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文学、平面动漫等,留下了很多想象余地,观众拥有主动的思维去理解、阅读。而在Imax排山倒海的技术面前,人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的密集轰炸,铺天盖地之后感觉变得麻木,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没有了,缺少了“留白”。从这个角度说,传统艺术是无可替代的,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两者应该互补共存。

  龚丹韵:就情节而言, 《阿凡达》属于非常老套的环保题材,沿袭了一贯的反工业理性、反现代科技思潮。您对此怎么评价?

  严锋: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文化作品总是不断重复类似的“母题”和“原型”。即使莎士比亚,也没有完全创新,而是用自己的视角重新演绎老掉牙的故事。 《阿凡达》的主题,源自18世纪卢梭说的“高贵的野蛮人”这一概念,属于浪漫主义的经典母题,可以永远让后人咀嚼下去,不必苛责。

  卡梅隆故事选得老套,但讲得非常流畅。比如开头出现的奇异动物,在最后尾声再度派上作用,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非常古典。正如契诃夫所说:第一幕墙上挂的枪,一定要在第三幕打响。如此完整统一的剧情结构,现在被众多好莱坞大导演和他们的中国效仿者抛在脑后。如果《2012》这种情节支离破碎的大片,剧情给个20分的话,那《阿凡达》能打上70分。

  龚丹韵:讲故事不能仅仅满足于流畅,总会期盼有点新的启发和触动吧?难道所有的科幻片作者,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严锋:日本动漫讲究深刻性、不确定性,处在多元文化中的80后,可能更有共鸣。而美式大片素来逻辑简单、非黑即白、英雄人物高大全,与我这样的中年人的经历更加契合。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风格不同,也是时代的错位。

  科幻片一直很喜欢怀旧。人类越是往前发展,就越喜欢向后反思,获得某种平衡。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就出现了寻根文学,重新发现古代中国,甚至是原始的中国,要回到原点。荣格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越是前行,就越需要 “退行”,因为种族的智慧需要延续,所以人们需要和过去对话,比如通过做梦、通过文化作品,和过去沟通。 《阿凡达》中正是用了荣格 “集体无意识”这一原型,纳美人种族智慧的延续,超越了理性,带上了神秘色彩;而现代工业文明则是人类不断前行的产物,为了消解扩张中的不平衡、焦虑感,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复古, 《阿凡达》及众多的科幻片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神话。

  龚丹韵:陆川导演在博客里说 “面对 《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他认为中国电影差的不是技术,而是那种人文的、清澈的情怀。但其实如果接触网络,就会发现这种情怀和创意,在民间并不缺乏。您觉得我们究竟缺什么?

  严锋:越是接触网络文化,越可以感受到 “大雅在民间”。中国并不缺乏文化创新的能力,网络上有着勃勃的生机和铺天盖地的生命力。只不过民间的生命力是原生的、粗粝的,并没有整合,就在那里自生自灭、自娱自乐。一旦转为大片的、文人的精英模式,它们可能就死了。

  好莱坞并不代表创新, 《阿凡达》就是一种混合杂糅的技术,把人家的文化成果有机地整合,再用更高的价钱卖还给你,美国人的这种逻辑甚至不仅体现在电影上。所以,从全球文化的多元性来看,现在就是一个文化分工的时代。好莱坞分的工未必是很光彩的角色,我们未必要跟着它转,保守的欧洲、神秘的东方,都各有自己风格的文化产品。做好我们自己,足矣。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