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推出《朝闻道集》 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我不会说自己不相信的话”
●早年专攻经济学,1955年受命改行,成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
●学识渊博,连襟沈从文给他取外号“周百科”。
●和夫人张允和“举杯齐眉”70余载,成就世纪佳话。
近日,104岁高龄的语言学巨匠周有光先生推出近20万字的杂文集《朝闻道集》,该新作收录他的“百年反思”,涉及文化、历史、语文等各个方面,大都是他百岁前后几年所作,也不乏首次发表的文章。他以百岁之年,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近日,周老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虽然年事已高,需要戴着助听器,但他气定神闲,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记者与他交流毫无障碍,不时被他的睿智开朗所感染。
写文章用坏4部打字机
谈到《朝闻道集》,周老说,“这本融会我近年来所观所感的结集,可以代表我一生当中最后一个阶段的思想。我的生日是阳历1月13日,很快就要开始我的105岁。作为内容相对较为丰富的书来说,这本书恐怕是我最后一本书了。”在解释这个书名的深意时,他说:“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就是,我早上能够了解到真理,晚上死去我都安心了,也有‘最后’的意思。”
实际上,即便现在,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不断在报端发表文章,只不过笔换成了打字机。他已经使用打字机20多年,至今用坏了4部打字机。他随便翻出打印工整的稿子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手稿。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也使用电脑上网(由保姆代劳),但因为显示屏刺激眼睛所以用得比较少。
“20多年不写字,我的书法退化,不会写字了。用于写文章,打字机方便得不得了,打拼音就可以出来汉字。”此前他用手写,修改后再抄写一遍,请人打印出来最快要一个礼拜,而现在很快就可以同步改好,并打印出来,节省了许多时间。他指着身后书架上一长溜自己的著作说,这些都是打字机打出来的。
年近半百改行研究语言学
用拼音打字,也得益于他半世纪以来从事的语言文字工作。周有光原本是学经济的,早年曾留学日本,二战后考察过欧洲经济和社会。1949年他回国担任复旦大学和上海经济研究所的教授。“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选择回国?我说那时候回来的不只是我一个人,是许许多多人。”
“我从学生时代起,对语言文字学就很感兴趣。”在欧洲期间,他发现字母学很有趣味,买了许多书自己看,纯粹是出于好玩,想不到隔了几十年会用上。1955年10月,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他到北京参加拟订汉语拼音方案及文字简化工作,任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和第一研究室主任。“当时我说,语言文字学我是业余搞的,我是外行。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改行以后,他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拼音方案”主要创制者,造福世人。他笑言:“从1955年冬天开始到现在,我搞语言文字学也有大半个世纪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成为业余爱好。”
关于外号:沈从文叫他“周百科”
周有光从小时候开始,就读了很多书,他清楚地记得对自己终身受益的书,那就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周有光的书房中,《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周有光专门有一书架摆满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共三排,从上至下分别是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
事实上,周有光还有“周百科”的外号,那是拜连襟沈从文所赐。而在大学时,周有光与百科全书的情缘就结下了。
当时,大学老师指定《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一些篇章作为周有光及其同学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比如说世界历史,就告诉我们下课到《不列颠百科全书》看哪些条目。”
“这部书非常好。一个题目,简简单单给你讲,而如果去看书,一个小问题就是一本书,看百科全书反而可以节约时间,”周有光认为《百科全书》的作用非常大,“对我非常有用,其实对每个人也有用。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你可以先了解大致情况,然而再查看其他比较专业的书。”
改革开放时期,中美两国要搞文化合作工作,当中有一项就是要翻译美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周有光成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其他两位编委是刘尊棋和钱伟长。“其实,《不列颠百科全书》本来是英国的,因为二战期间英国的很多企业都卖给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是如此。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不过由于当时国内购买力很差,就压缩成10本,称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由此,大家更有理由叫周有光为“周百科”。 (综合)
关于婚姻:吵架只吵三两句
周有光祖上为常州望族,太太张允和是当时的大家族张家的闺秀。叶圣陶先生曾说:“九如巷张家的4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家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1925年,由于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与张允和同学,两家的兄弟姊妹们便已相互认识。1928年周有光、张允和同在上海读书时,成为朋友。1932年上海发生战乱,为了安全起见,张允和借读于杭州之江大学,适时周有光任教于杭州民众教育学院,两人开始自由恋爱。1933年4月30日,周有光、张允和结为伉俪,从此相濡以沫。
老伴张允和在世时,两人相敬如宾,据说一辈子没吵过一次架。对此周有光解释道:“我们的亲戚经常向我们的保姆询问此事。其实我们也有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一般是三两句话就吵完了。我们的婚姻生活是很和谐的。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 (人民网)
对话周有光:“我不随便写文章恭维人家”
广州日报:书中谈到“讲真话”的问题,是否因为年事已高,使您更无畏于讲真话?
周有光:我向来不刻意说要讲真话,因为我从不讲假话。讲真话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我不会说自己不相信的话,自己相信的话当然是真话。我向来这样,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说不愿意说的话,比如我不会随便写文章恭维人家。
广州日报:作为语言文字学家,您如何看待文字改革的进程?当前我国文字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周有光:文字改革有四件大事情:第一,全国普及普通话,现在这个目标差不多成功了。第二,文言改为白话,从清朝末年开始提倡,“五四”形成高潮,至新中国成立已经完成。第三,要整理汉字,因为汉字太乱,该工作要长期做下去。最近教育部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公众征求意见,很多人反对,我觉得这个方案有些缺点,相信他们会重新研究。第四,给汉字标音,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注音字母,但注音字母不方便,所以1958年我们又重新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总的来讲,语言的现代化是长期的工作。汉语拼音推广得很快,特别是大家发手机短信,根据调查,97%的人用拼音输入。
广州日报:对当前网络语言的泛化您怎么看?
周有光:有了网络以后,外国首先有网络语言,现在同样存在于中国。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妨碍我们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至于这些网络语言好不好,我想现在还不必去评论它。许多人为此发愁,我认为没必要发愁。因为一个东西创造出来,会玩的人自然会创造好玩的方法。我认为一个凭空创造的事情开头都是不成熟的,假如长期不成熟,必然会被淘汰;假如是好的,将来会被大家接受。
记者 谢绮珊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20余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