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当李政道的代言人
自去年,令人眼花缭乱的季羡林遗产之争将其子季承推到公众面前,目前此事尚悬而未决;近日,季承更推出新作《李政道传》,揭秘李政道、杨振宁两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半世纪的学术恩怨,指出李、杨之争起于“名次排序”,在学界引起不小波澜。
一个谜局尚未解开,另一个谜局是否已有定论?围绕身为季羡林之子、李政道助手的季承,我们是否可以了解到更多?近日,季承在位于蓝旗营的季老故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他对李、杨之争的看法,以及身为季老之子,在父爱缺失情况下的成长经历。
文/图 本报驻京记者 谢绮珊
缘起
论文署名谁该排在前面
75岁的季承退休前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高级工程师,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从1997年开始给李政道做助手,一直到今年5月。
季承在2005年用了半年就写完了《李政道传》,本来是打算2006年出版,用于祝贺李政道的80寿辰。
对于李政道是否认可书中关于李、杨之争的内容,季承说:“在出版之前,李已看过该书的初稿。但不知他是不是全看了,也没有发表过什么意见。”
“李、杨不和的核心问题是,有关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这一突破性的思想,是谁先提出来的”
季承说,当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联手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两人最终却反目成仇,形同陌路。
“李、杨不和的核心问题是,有关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这一突破性的思想,在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是由谁先提出来的。李政道认为是他一个人独立地先提出来并且有实验的证实,随后杨振宁才参加进来;而杨振宁则认为是他先有了这个想法,说服李政道之后,一同做出的成绩。争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们不和的内幕是谁首先向外界披露的。换句话说,就是谁首先挑起争论的。”
在《李政道传》中,季承指出宇称不守恒发现由李政道先找到突破口。
1956年,李政道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杨激烈地反对李所说的一切。但经过反复讨论,他逐渐被说服,并表示愿意与李合作。他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李不要急忙发表上述那篇论文。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突破,应该用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李政道觉得十分有道理,同时觉得如有杨振宁的参加,会使整个事情做得更好。
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对这些过程的分析,写出了论文。这篇论文是由李政道执笔,署名也是李政道在前。这就是轰动一时、后来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
季承透露,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署名问题上首先有了争执,他们合作了20多篇有分量的论文,按国际惯例,以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李政道在前,杨振宁在后,但杨振宁却多次以自己的年纪大为由,要求署名排在李政道前面。
僵局
不可能相逢一笑泯恩仇
季承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在他们准备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典礼时,杨振宁忽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之前领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不同意,杨又去求李夫人秦惠莙。秦对李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对此,季承认为,李夫人识大体,性格忍让。
李、杨旷日持久的口水战是一种学术内耗
季承认为,在1972年二人相继回国访问后,出现了“只要李政道赞成,杨振宁就反对”的现象,如李政道主张建高能加速器,杨振宁反对;李政道主张重视基础科学,杨振宁力主搞应用科学;李政道创立特殊的考试办法帮助中国学子赴美留学,杨振宁就说是“丧权辱国”等等。曾经有记者问杨振宁有没有“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可能,他明确表示,在其有生之年不再谈论此事,他们之间也没有办法再和好。事实上,战火一直蔓延至今。
为了力求平衡,季承同时引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观点,也不在书中做出结论。他说:“我无意成为李政道的代言人。大家不要以为我和李先生比较熟悉,就偏向他。”
对于李、杨旷日持久的口水战,季承表示深感可惜,认为这是一种学术内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