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下午,河南开封市龙亭公园布置的大型彩灯造型。随着农历虎年临近,开封市各公园开始加紧制作各种各样的彩灯造型景观,迎接新年春节到来。 中新社发 李俊生 摄
中新社北京一月八日电 题:冯骥才王蒙舒乙谈“过年”与“年文化”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过年”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词,一说起来,中国人就会从心底升起暖暖的盼头。盼来了,又觉得,“年味儿好像一年淡似一年了……”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今日在此间召开。文化名家冯骥才、王蒙、舒乙等相聚论坛,说起了各自眼中的“过年”和“年文化”。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在世界遗产的申请上,建议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冯骥才说。
冯骥才认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
“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说,近五年,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威胁。”
王蒙:春节勿忘慈善救济 给需要的人一些温暖
王蒙在论坛上回忆,一次在国外某城市过感恩节,碰巧看到有慈善机构在街上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免费发放成盒的火鸡。“如果我们在过年的时候,给需要的人们送去蒸饺,相信一定会让他们也感到温暖。”
春节期间唱大戏,既是古老的传统,又是新的传统。王蒙建议,把春节变成中国的一个传统戏曲节。包括昆剧、京剧,也包括各个地方戏曲,全国的老百姓除去最小的和最老的、病重的,都去听戏。“如果春节再不听戏,还什么时候听戏?春节听戏多有滋味啊!”
舒乙:恢复传统 营造春节的家庭气氛
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新衣新鞋不必等到过年才穿,天天都能吃到好东西,只要愿意仿佛天天都能过年,真到过年了,也感觉没什么新鲜的。舒乙认为,究其根源,传统丢失得过多似乎是主要原因,经济上的殷实和技术上的进步并非真正的主要元素。
“根据传统做法,节日氛围首先由家庭做起的。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舒乙说,家庭节日气氛营造的重头戏莫过于准备年货和过年的食品,少了这个,节日气氛就差远了。“芥末墩”、“春饼”、“菜包儿”……舒乙聊起不可不备的年节菜。
他说,怎么让老百姓把这些因中断而陌生的传统恢复起来呢?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电视媒体,请民俗专家开春节知识系列讲座,请美食栏目专门做“自制年菜系列”演示。
舒乙统计,短短半个世纪,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吃竟然消失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他因此建议把已经绝迹或失传的老玩艺、老食品尽量找回来,此外,增加庙会文化成分、十里长街搞花车和艺术行进、再造灯节辉煌……“那将是多么有趣,当然,也是多么困难,大概需要一个完整的行业来支撑它。”(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