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1时15分,津湾广场,天津中影国际影城票房,几位没买到当天最后一场IMAX 3D场《阿凡达》电影票的观众和售票员争论着解决办法。一位影迷一边离开,一边有些失望地抱怨:“谁能想得到,现在连3D厅都满了,我又不想看普通的版本,看来只有明天早点来了。”1月4日,天津中影国际影城IMAX3D《阿凡达》首映当日,单厅票房突破15万大关,万达影城的3D影厅也场场满员,单厅贡献8万多票房。一些周边城市的影迷一边羡慕天津观众,一边在计划着赴津观影。
技术把观众“逼”回电影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影迷在观看《阿凡达》时首选IMAX3D的版本。在中国内地IMAX银幕只有11块,数字厅只有8个,天津幸运地拥有一块数字IMAX银幕。由于《阿凡达》片长166分钟,IMAX影厅从10点钟开门,到放映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即使尽量缩短每场的间隔时间,一天也只能放映五场。这唯一的一个IMAX影厅又只有377个座位,如此一来,每天全市最多只有1885位观众可以享受IMAX这种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
即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影迷表示“非IMAX3D版《阿凡达》不看”。由此可见,这样的新技术,真的把观众“逼”进了电影院。“看一棵树倒在你面前的银幕上,与那参天大树直直地向你头上砸过来,最终轰然倒在你身边的感觉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上的区别,更是感情上的。”一位在零点首映场因看到潘多拉星球上的家园树被毁而潸然泪下的大学生这样说。“I SEE YOU”,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常说的一句话,中文字幕上翻译成“我看见你”,而《阿凡达》则通过令人叹为观止的技术,让观众不仅能看到,而且能感受到。
詹姆斯·卡梅隆一直走在电影技术的最前沿。在《终结者2》中,他首次成功运用了CGI特效,创造了影史上第一个CGI角色,从而也使阿诺成为肌肉结实“抗打男”的形象留在众多影迷的心中。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电影特效其实都是这项技术。《泰坦尼克号》更是开创了大片时代,长达80分钟的沉船画面至今回想起来,仍是一个逼真的灾难。他在最近12年中一直潜心3D影片的试验,十年磨一剑,终于这部《阿凡达》出世了!它的意义在于裸眼3D,3D与IMAX的结合,这种新技术就像当年的CGI一样,对于电影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而给人“醉心新技术和大片中”的大导演对于这个里程碑却说:“即使特效技术再发达,也只是工具箱中的一件工具,希望3D技术能重新燃起人们对影院的热情,在银幕前而不是自己的iphone手机上观看精彩影片。”
卡梅隆成功地做到了。回望过去,《终结者2》被我们记住的是施瓦辛格坚实的臂膀,《泰坦尼克号》则是超越了阶级的不朽爱情,所有的“高科技”不过都是为了让观众觉得这是“真的”。
淹没在技术中的感动
在对《阿凡达》跨时代的技术一片赞美与惊叹的声音里,“剧情老套”、“爱情不感人”、“只看大片效果”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相信这是技术发达带来的副作用。网上竟然有人说,相比起《泰坦尼克号》的“YOU JUMP,I JUMP”(你跳,我也跳),《阿凡达》没有留下一句能让人记住的对白。“I SEE YOU,可以是我看见你,还可以是我了解你”,卡梅隆曾经特别对中国的观众解释,但语言的障碍仍造成了一些遗憾。
“I SEE YOU”这句话,也正说出了观影者的不同心态。中国人说“看电影”,仿佛电影只是用眼睛欣赏的,连听觉的享受都属于“赠品”,不少走进IMAX影厅的人也抱着只是来“看看”的心态。
“只愿用眼睛的人,只能收获视觉的快感;愿意用心来感受的人,才能获得心灵的震撼。”一位影迷这样说。导演陆川更在自己的博客中赞叹《阿凡达》:“我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时代,变成一个粉嫩的充满幻想的小孩;那目不暇接的柔软的强悍的触目惊心的、不断颠覆我们想象疆界的影像流,这种感觉让我热泪盈眶。”不错,看《阿凡达》的时候,应该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最好能忘掉所谓“影评人”、“业内人士”的一切吹嘘与抨击,在睁开眼睛、打开耳朵的同时,投入你的心。
那么多的影评人想要引导我们把影片单纯看做“美国人对印第安人和伊拉克人的忏悔”,但投入心灵后我们发现,作为人类,我们实在应该向周围所有不同的人种、物种“忏悔”,人类对纳美人觉得树是神的轻蔑嘲笑,不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吗?我们有没有对身边的物种做到应有的尊重?
当女神召唤潘多拉星球的所有生物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只睁开眼睛”的观众“看到”了他们期望的“大场面”,无数的飞禽向飞机扑来,排山倒海。而打开心灵的观众则看到人类的寂寞与悲哀,人类的手中只有冰冷的杀人机器,不管它是多么的高科技。
I SEE YOU,中国电影的差距
电影界还在有人不停地向我们灌输:“好莱坞都是大制作”,“美国人头脑简单,只会讲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毫无内涵”……但《阿凡达》不得不让中国的电影人开始反思,虽然我们不能像纳美人一样长出一条可以与万物用心沟通的辫子,但我们不能放弃用心与世界沟通的能力。
“《阿凡达》让我知道,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它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中国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陆川导演的顿悟,让很多人震撼。是啊,说到3D,我们也有《乐火男孩》、《麋鹿王》等等,但它们并没有激起我们走进影院的兴趣。所以,中国电影就像没有长出能够与自然沟通的辫子的那些“阿凡达”,有着纳美人的外表,却依旧是人类的灵魂。希望《阿凡达》带来的冲击,能像公主妮特丽一样,教会我们“返璞归真”的能力,让中国电影人有一天也能自豪地对电影说出“I SEE YOU”。
本报记者 丁晓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