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说》赢了《收获》?发行量怎能成唯一标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最小说》赢了《收获》?发行量怎能成唯一标准?
2010年01月05日 09:04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十强”评选投票日前截止,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独占40%以上杂志份额。而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收获》以459票名列第六,而另一本老牌文学期刊《人民文学》位列第七,前十强中还有同为“80后”作家张悦然担任主编的杂志《鲤》。

  据了解,该提名名单由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联合《怀尧访谈录》共同发起,获提名的40家文学刊物由朱大可、何三坡、叶匡政、张闳、北村、韩浩月、严彬等8位文化评论家组成的提名评委团共同提出。评选的主要依据是出版机构和文学期刊的学术贡献、图书畅销度、公众形象和创新能力。评选模式是专家提名后由网友打分,共有12859名网友参与了投票。获得年度十强的文学期刊分别为:《最小说》、《读者》、《萌芽》、《故事会》、《小说选刊》、《收获》、《人民文学》、《译林》、《鲤》、《青年文学》。

  榜单一出,争议四起。老牌期刊真的没落了吗?新生代期刊有文学性吗?这样的评选有意义吗?多位学者、专家、业内人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坦白说,“《最小说》赢了《收获》除了满足新闻传播的兴奋点之外,并没有太多可说道之处,因为《最小说》和《收获》,根本不具备可比性。”评委韩浩月对这样的结果颇不以为然。据了解,《最小说》发行量超过100万册,而《收获》的发行量至多在10多万册,单就发行量而言,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结果,是两本杂志的受众群体决定的。《最小说》的读者群是青少年群体,而看《收获》的人中,则鲜有青少年的身影。而在我国的图书消费群体结构上,青少年的消费约占八成左右的份额。另外,在刊物性质上,前者为流行消费类刊物,后者则一直以来倡导“纯文学”概念,文学理念不同,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

  长江文艺出版社图书中心市场部主任赵萌则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个结果反映了时代的选择。他说,任何一份期刊杂志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收获》、《人民文学》等被称为“老牌杂志”,单就一个“老”字,多少说明了它代表“过去时”。郭敬明《最小说》的读者是“80后”、“90后”,这些人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梯队,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认知度。

  发行量怎能成唯一标准?

  如今走访街头报摊的摊主,请教哪本杂志最好卖,《最小说》一定会被提及。据一些摊主爆料,有些小读者会在杂志出刊前一周就来抢先预定,时间久了,摊主们早已习惯了为一些熟面孔预留杂志。由于发行量一直在攀升,《最小说》还在2009年的下半年起,由原先的月刊改为了半月刊。

  据悉,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在此次票选中,放弃投票给《收获》。他认为,《收获》的优点在于坚守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标准,这使得《收获》比其它杂志更接近文学,而它的弱点也在于它过度信赖这种尺度,以致这类文学期刊的路越走越窄,跟时代需求发生错位与失调,“我放弃向《收获》投票,也许是抱着这样一种希望:能借此推动它和其他文学期刊的观念更替”。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衡量一本杂志的标准并不能单纯看发行量。文学精神所具备的独特力量,是构成一本好杂志的骨架。从这个角度来说,《收获》应该成为《最小说》的榜样。作家叶兆言表示,不同的采样数据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份榜单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看期刊杂志的人也不会因为一份榜单就更改自己的阅读习惯,“对这样的评选,我无话可说”。

  记者 陈熙涵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