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
考古鉴定能否与时俱进?
网友:呼吁考古不再“纯学术”
“DNA是最权威可信的证据,如果曹植,曹氏其他人都可以做DNA,曹操为什么不可以?既然专家们言之凿凿说是曹操墓,怎么一提到DNA鉴定就觉得难题重重了呢?科技发展了,考古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了?”众多网友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据了解,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在DNA技术面前,似乎再也没有了谜团。不过,在国内,考古DNA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专家对此还持谨慎态度。针对有专家称DNA鉴定
四问
“辨骨认亲”有无可能?
曹植遗骨下落不明,设想落空
难度大的说法,某网友评论道:“再过两千年再来开发吧,理想的考古开发是这样的:有DNA++技术,这技术凭古人有手指触碰过的东西上留下的痕迹可以真实还原古人相貌,根据痕迹可用DNA++卫星追踪到曹操的后人是地球中的哪个人。”
对于采用DNA鉴定等先进技术手段,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则持宽容态度,“当然可以,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可以适当采用先进科技手段来辅助考古鉴定。”
争论归争论,假如真用DNA方法鉴定“曹操墓”的真伪,那作为曹操儿子的曹植,自然是提取DNA的最佳人选。既然曹植墓确认无疑,那墓中发掘的曹植遗骨是关键中的关键。自1951年以来,曹植遗骨出土已有59年了,如今又在何方呢?但是,记者在追踪中得到的消息不禁让人大吃一惊。
“确实发掘出了28节遗骨,当时送到了河南新乡方面,但是此后就下落不明了。”曹植墓考古简报的作者、长期从事曹植研究和曹植墓管理的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的回答相当惊人。他对记者继续介绍说:“按照一般做法,是由考古队发简报,快的当年可出,慢的也有十几年才出简报的。曹植墓从1951年发掘以后,有关单位并没有整理考古简报。直到1999年,我在专业期刊《华夏考古》上发表了考古简报,该文也被魏晋研究领域内的研究者广泛引用。”刘玉新说。
“1951年曹植墓发掘时,聊城地区属于当时的平原省,由平原省古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发掘工作,我们地方上予以配合。曹植尸骨和其他文物出土后,被古物管理委员会带到了当时的平原省省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乡。”刘玉新介绍说,1952年,平原省的行政区划撤销后,也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单位过问曹植尸骨的下落。刘玉新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曹植墓的其他文物在故宫展出过,但并无曹植的遗骨,“此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
“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东阿文物部门也曾多次向河南新乡博物馆等河南文物管理部门以及当时参与发掘的老人们打听,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曹植尸骨。”刘玉新说。“曹植遗骨下落不明是一大遗憾,虽然对于曹植墓的确认没有致命性的损伤,但确实是美中不足。”
曹植遗骨的下落不明,让通过DNA鉴定的方法让曹操父子“辨骨认亲”的设想已不可能。
据山东商报
这是2004年11月拍摄的邺城遗址内的建筑遗迹。有观点认为,曹操葬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的古邺城之西。
曹操墓画像石拓片
虽然河南有关方面宣布“曹操墓”就在安阳,但漳河北岸的河北邯郸不以为然,多位学者表示安阳“曹操墓”存疑。1月3日,河北籍文化人士闫沛东致电记者称,早在2006年,考古人员就在安阳县西高穴村发现了不少古墓,“曹操墓”是其中一个,此外,“曹操墓”的坐标西门豹祠在漳河一带有十六七个,哪个坐标才是确切的?还有曹操设疑冢72座,并不一定就是虚构的,谁能保证磁县南北朝墓群没有“坟上筑坟”?那些“常所用”之兵器可能是从社会上倒流到陵墓中的……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六月曹操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人,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北域,使足相容。”之后,约在建安二十五年,他临死前又说:“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又说:“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据晋陆机《吊魏武帝文》)《三国志·魏志·贾逵传》曰:“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遂奉梓宫还邺。”《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亦曰:“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闫沛东说,以上说法都充分肯定了曹操高陵在邺地。据燕赵都市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