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尊荣华已经看淡
赤壁之败,并没有影响曹丞相在朝中的权威。不久,汉献帝又册封他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这个“魏国”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献帝赐给曹操的封地,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献帝还仿照汉初丞相萧何旧例,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几年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地位在刘姓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曹操遂在邺城建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旒冕、车服、旌旗之制。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已与皇帝无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救援樊城,与关羽对峙。孙权趁机袭杀关羽,劝曹操自立为帝,群臣也都纷纷劝进。曹操自感功成名就,对皇帝这个名号并不热衷,他不想废献帝自立,只是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曹操率军返回洛阳。当月,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十个月后,其子曹丕就以魏代汉,自立为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在病故之前,就写好了两份遗嘱,第一份叫做《终令》,叮嘱要在“(邺城)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要以山上原有的高度为墓基,不要在墓顶封土和种树。稍后一份遗嘱叫做《遗令》,说死后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此外,还提到自己藏有一些名香,可以分给婢妾。她们若无事可做,可以学习织席卖钱。这两份遗嘱,主要是主张丧事和善后都要俭朴。
曹操死后葬于“高陵”,这个高陵究竟在哪儿?古代既有说在邺城的,也有说在安阳的,还有说在漳河边埋下了“七十二疑冢”的。其中“疑冢”的说法,晚至宋朝才出现,显然不大可靠。
曹操之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都描述了曹操的葬礼,说曹操死后葬在邺城之西,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三国志》和《晋书》中,也有司马懿等人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曹操的历史功绩不应磨灭
对曹操的功与过如何评价,历来争论很大。关于他的主要功绩,一般认为有三;
一是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经济。汉末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不堪其苦。曹操重视民间疾苦,就在大办屯田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二是抑制了豪强兼并。曹操在控制了中央政权后,全面推行了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主张:“夫刑,百姓之命也。”起用了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干练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化乱为治”,使“百姓喜悦”。
三是整顿了社会风气。曹操用人不重虚名,要求官员要“明达法理”,厉行法治。他还提倡吏治廉洁,“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在他的提倡下,社会风气大为改变,“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从总体上看,在曹操治下的北方,政治较为清明,经济逐渐恢复,货币价值稳定,百姓赋税负担相对较轻。他所进行的统一事业,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若以现代的眼光看,“曹丞相”脸上的丑陋白色,是完全可以去掉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长期以来背负“奸贼”骂名?这与古代正统史观有关。虽然最终“篡汉”的是曹丕,而并非曹操本人,但曹操生前威仪如天子,完全架空了皇权,被后世一些士大夫视为“篡逆”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他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残酷手段,也一直遭受后人诟病。文\清秋子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