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京宣布,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出的一座东汉大墓,经专家认定系魏武王曹操高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千古之谜”的告破,引来多方质疑。1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认为下定论“为时尚早”,他说河南方面的“六大证据大都是推断出来的”,结论令人生疑。收藏界名流马未都则担心发掘出来的证据可能是盗墓者伪造的赝品。
考古学相关专家则回应“力挺”最初的鉴定结果,并认为学术讨论不能说“外行”话,要说符合学术规范的话。(相关报道已在本报2009年12月28日、12月30日“视点”版刊出)
元旦假期,这个2009年“最后的悬疑”,蔓延为一个公共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没有想到,关于“曹操墓”的真伪之辩,竟然成为跨年度的大新闻,引起如此密集的关注。
从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发布新闻称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以确认,至今已有一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浪还没有看到平息的迹象。
一项本来正常的考古成果为什么引发如此广泛的热议呢?
学术与利益“挂钩”?
“复杂因素导致公众的本能反应”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一直关注与曹操墓相关的新闻。他相信专家们的专业判断,但他也认为,社会质疑声是由多重的复杂因素造成的。“比如曹操这个人身份比较特殊,影响比较深远,关于他的传说也太多,因此上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一旦被确认,公众本能地会进行质疑,这也是正常的。再加上,现在的学术研究机构与利益部门的关系若即若离,很容易被本能地怀疑成是地方政府的炒作行为,是为了商业目的。”
高星说,国外学术成果的发布都是学术机构独立进行的。现在各地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比较激烈,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旦被确认,意味着其他与曹操相关联的地方的文化资源被相对剥夺,因此会引起其他地方的反弹。尤其是曹操墓的争论还没停止,已经有学者计算出曹操墓每年可为当地带来至少4.2亿元的经济收入。这种说法或多或少反映了社会上的某些舆论倾向。
每个人都有权质疑?
“考古信息的发布要经得起推敲”
作为多年从事秦汉都城与帝陵研究的专家,刘庆柱认为,已经公布的六大证据都是经得起推敲的,曹操墓也已经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考古相对比较专业,学术含量较高,一般的社会公众有质疑是正常的,专家也有责任积极回应以答疑释惑。
“但一些并非考古界的人士,一未到考古现场,二没有确实证据,便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断语,误导公众,这是非常不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质疑的权利,提出疑问也是正常的,但作为学者,尤其又不是考古专业的学者,隔行如隔山,轻易否定专家组的考证似乎不妥。”刘庆柱举例说,比如,有质疑问到墓里为何没有墓志铭,“魏晋时期还没有墓志铭,这种疑问就好像问曹操为什么不穿西服一样,只能误导大众”;又比如,一些人质问曹操墓里为什么没有机关,“我挖了几十年的墓,从来没有一个墓有什么机关,这本来就是传说,可一些学者也拿来当作问题,很不专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杭侃说,在所有质疑中,考古界人士的质疑声最少,他们如果不去现场,不看到完整的、正式的发掘报告,是不会轻易发言的。现在的公众对于考古有热情,但考古毕竟是很专业的领域,即使进行考古知识的普及也不一定能够面面俱到,所以相关考古信息的发布才更要慎重,即使发布,信息也要全面、完整、翔实,观点更要经得起推敲。“考古的发掘往往会有许多缺憾,信息的缺失也会造成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一项考古发现的价值能往低说不要往高说,年代能往晚说不要往早说,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学者有责任解答疑问?
“任何个人都不具备一锤定音的权利”
“对于曹操墓的断定,不能仅仅用考古学的知识,应该接纳史学、地理学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很显然,仅仅用考古学的知识是回答不了公众的诸多质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指出,“目前拿出的考古学的证据都非常专业,但大众的常识与之有偏差,比如考古学认为曹操墓出土了魏武王用过的武器,但大众认为古代君王都有将自身之物赏赐部下的习惯。又比如在陆机的《吊魏武帝文》中记载了曹操遗令,曹操临死前嘱咐连他剩下的衣服都要分掉,据此推论,那么曹操的兵器更可以分掉。考古界与历史学界在很多问题上一直有争执,一个挖的是材料,一个研究的是文献,在材料和文献之间需要很复杂的论证才能恢复历史的面目。”
由于三国故事的广为传播,曹操在国际上颇有知名度。因此曹操墓的被发现,也引起了不少国际媒体的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考古中心研究员刘国祥认为,对于曹操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公众表现出的敏感与质疑已充分说明,这一项考古发现不仅仅是考古界自己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变成一个公共文化事件,不管是专家还是民众、不管是专业还是非专业,都有充分的表达欲望和权利。
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把历史变成人人都能享受并从中得到鼓舞的东西,史家才算尽了责任。刘国祥认为,考古界的专家不能以“公众缺乏考古常识”为借口,对一些看似不专业的质疑不屑一顾,更不要以有些“沉不住气”的态度进行回应,变成小部分专家之间的吵闹。考古学家有责任解答大众关心的问题。
“如何对公众发布正确的考古信息、如何引导公众学习考古知识恐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考虑的问题。既然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那么任何的个人就都不具备一锤定音的权利,相关的机构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将所有的质疑收集起来,归纳总结,请与之相关的专家综合分析,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案,普及相关知识,并让大众真正信服。”刘国祥说。(记者 杨雪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