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十年历程回顾:时势造英雄 奇迹非偶然(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畅销书十年历程回顾:时势造英雄 奇迹非偶然(4)
2009年12月30日 15:26 来源:浙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书者葛琳:畅销书如同滚雪球

  葛琳这些年一直在变换居住的城市,从沈阳到北京,又到南京,不变的是她读书的热情。尽管她的工作或多或少总和图书有些关系,算是业内人士吧,但在骨子里,她首先还是把自己看作一个读者。

  她总是关注着各种图书的消息,她说她的习惯是到自己喜爱的书店逛,去架子上一本本地翻。她的周围充满了书,她说从北京来的托运了13个大箱子,还寄了11个大箱子回老家,都是书。

  这些年的畅销书可都没逃过她的法眼,看着一拨拨的热门作者和图书潮来潮去,回想起这十年的畅销书,她说,要说什么样的书能够畅销,还真是非常微妙的问题。作者和编辑肯定得对社会的风潮十分敏感才行。

  她说,拿几米的绘本来说吧,《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牵线,把这套书引进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葛琳遇到做这套书的编辑,连编辑自己都挺怀疑。光是画,没多少文字,又不是给小朋友看的,能销得出去吧。现在回头看,当时真得有点超前意识。像后来接力出版社做的麦兜,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一本书畅销了,媒体啊,网络啊,朋友之间啊,都在提,这你就不得不关注,否则就失去话语权了。一旦一本书跨越了某个临界点,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变成了超级畅销书,把很多原来并不关心这个话题的人都吸引进来。

  葛琳给那些超级畅销书下了个有点绕舌的定义,那是不太读书的人也在读,而平常在读书的人不见得读的书。

  比如吧,好多人可能根本没认真读过《红楼梦》,但说不定会买本刘心武的揭密红楼梦的书翻翻。同样,读过于丹的论语心得的人肯定比完整读过《论语》的人更多。前一阵流行《鬼吹灯》呀,《盗墓笔记》呀,真要是考古工作者看了,大概会觉得挺可笑的吧。

  在北京的时候,葛琳的邻居是位医生大姐,挺喜欢和她聊天的。她为了找话题,就说起流行的刘太医系列。结果,那位医生大姐后来专门找她谈话,让她别看那些书,说要看医书,就得看什么中国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的,等等。反之,一位朋友的婆婆有段时间特别迷这些书,比如《排毒一身轻》啦,她就严格照着做,不喝纯净水,要喝矿泉水。还有哥哥的一位同学也是,照着书上说的减肥,还真减下来了,但没过多久,作者倒给抓起来了,特别尴尬。

  她在卓越网工作过几年,到年底的一个工作就是编写每年的畅销书分析。许多畅销书还是有一些可以被认出的特点的。而对此,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的感觉往往不一样。葛琳有一次碰到作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他们差不多同时出了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和山西作家李锐的《人间》。葛琳当时就觉得《女心理师》会更好销,这个题材更通俗,人人都对自己会有些困惑,又对别人有点好奇。后来果不其然,但那位编辑就很郁闷,他明明觉得《人间》的文学性强多了。

  葛琳现在买书,有许多是替他爸爸买的,她觉得他爸爸比她更追潮流,更像一位畅销书读者。畅销书的一大特征就是好读,而且功能性特别强,往往能解决你的某个具体问题。像经济危机一来,她爸爸也去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后来读了《货币战争》就觉得特别喜欢,简单、清楚,又刺激。

  不少畅销书吧,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大家反而会不那么愿意提起,觉得不是那么有品,但像她爸爸这样的读者,他就没有这种顾虑。

  当然畅销书也不就是浅薄,而且,葛琳认为,畅销书的一个好处是,它往往可以起到一个入门的作用。她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就买了《国史大纲》等更多的专业书籍。她相信有大量的读者因为读了《鬼吹灯》开始关心考古发现,因为读了《货币战争》开始留意黄金价格,因为于丹,开始读《论语》。这也是一种滚雪球,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吗,她说。

  本报记者 竺大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