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以“南海一号”沉船为主题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设计模型亮相二十一日亮相广东阳江博物馆,众多市民前往参观。图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设计模型效果图。 中新社发 索有为 摄
备受世人关注的“南海I号”终于可以与广大观众正式见面了!昨日上午,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阳江市政府、广东省文化厅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庆典仪式,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宣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馆,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广东省文化厅长方健宏等,以及阳江市委书记林少春、市长魏宏广等领导和各界嘉宾近千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为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度身定做的,是世界首例将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过程向观众展示的动态专题博物馆。该馆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的空白,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也是建国以来由广东省政府在省会城市广州以外地级市投资建设的唯一重点文化项目。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共分3大展区8个展厅,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1987年首次出水的长约1.72米长的鎏金腰带也首次在馆内亮相。开馆当日,水晶宫内的水已被放低,露出水下考古平台,蛙人、水下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水下考古现场演示。
考古专家表示,“南海I号”下一阶段何时发掘,要提一整套科学的提取方案报批后方可进行。
80元看“南海Ⅰ号”
全票80元,半票40元;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费参观;年满70岁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免费参观;年满60到69岁的老年人凭有效身份证购买半价票;全日制在校学生凭学生证购买半价票;持军人证、残疾证的中国公民购买半价票;阳江市户籍居民凭有效身份证购买半价票(限每月一次)。
-看点
镇馆之宝“水晶宫”
二号展区是一个巨型的12米水深玻璃缸体,为保存镇馆之宝“南海I号”的“水晶宫”。目前,“南海I号”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看到,入住“水晶宫” 后,沉船仍然安睡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游客只能看到沉箱,暂时还看不见船体,但可以通过视频看到现场挖掘、打捞文物等水下考古作业的情景。
体验“驾船出海”
游客站在操作台上,前面是一幅幅大海景象的幻灯画面,乘客“驾驶着船只”,把握着船舵,经过重重险礁,避开层层巨浪,终于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仿佛置身其中亲身体验海上惊险。
-专家视角
考古发掘可全程公开
“南海I号”终于与世人见面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馆后我们能否看到“南海I号”,沉船下一阶段何时发掘,“南海I号”展示的意义何在,为此笔者专访了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
让考古学融入社会
记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看点和意义有哪些?
单霁翔:“南海I号”整体打捞已经成为历史,它虽然是整体木结构船只打捞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后续的挖掘开发在不断发酵。
首先,正是由于整体打捞,使古船本身、以瓷器为主的船中文物、船员所处的生活形态以及周围的土壤环境,被一起打捞出来了,为文物保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使我们能够完整地、有序地、科学地揭示和展示出来。
第二点,由于它(南海I号)整体展现了800年前的一段历史,它的考古功能不可替代,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跟上。“南海I号”今天最大的看点就是让人们充满期待,这个期待不是仅仅考古学能够完成的,必须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来进行这样一项工作,使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能够得到全面的揭示, 它不仅是考古学家期盼的结果,也是不同领域各个阶层的期待。
第三点,南海I号进入博物馆以后,并不是像挖土豆一样,将船里面的文物都挖出来,而是按照整个科学规程来做。这个过程中能够跟更多民众见面了,这就把过去神秘的考古学内容,能够让广泛的民众感受到,也使得考古学家的价值能被更多人理解。
发现珍贵文物,一般都是先把它围起来,不要大家进去,请武装力量来站岗,防止盗窃,同时,考古学家在里面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离,把文物取出来,包装好, 再小心翼翼地运到博物馆,而后进行详细地记录,为考古报告做准备,再进行回填,但整个过程广大群众并不知道,这样就没法让考古学融入社会。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通过“南海I号”博物馆的一个动态开发过程,使人们理解了古代文化是这样辉煌灿烂,考古学家的工作是这样有意义,我们这个地方有这样一段值得人们回忆的历史。
挖掘过程无时间表
记者:“南海I号”下一阶段什么时候发掘?
单霁翔:这个过程没有时间表,也没有截止日期,这个过程是不断随着工作进程、文物发掘的重要程度和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来确定它的进程。就像意大利的庞贝遗址,已经挖了150年了,也并没有一个时间表,规定什么时候挖完,这个遗址还有三分之一都没有挖掘。挖掘的过程也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试掘成功后才开馆
记者:对“南海I号”进行打捞保护,究竟对文物有没有损害?
单霁翔:首先,整体打捞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保护,“南海I号”沉船的位置是海上运输通道,水域的能见度非常低,它被偶然发现了,就遇到一些人为的干扰,因此,为了保护和提取它的标本,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每次水下挖掘都是对文物的一次损害过程,所以我们停止了。因为每次挖掘都需要抽淤泥,这样就碰到很多瓷器,后来我们果断停止,再经过缜密研究,决定整体打捞。
这个研究非常艰难。交通部打捞局打捞这些沉船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考古专家告诉他们船里装的不是石头而是瓷器,非常容易破碎。最后经过多方论证,才采取整体打捞的方法。
而且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我们都不开馆,因为必须有一个试掘的过程,在船上有个两米探方成功了,我们才正式批准它开始考古挖掘。而且这个考古挖掘并不是大规模地、一次性地考古挖掘,而是可持续性地,充满着课题意识的,充满着学术精神的考古挖掘。
1∶1比例仿制
“南海Ⅰ号”
博物馆的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该馆将仿制一艘“南海Ⅰ号”古船,同时包括大型歌舞剧在内的“九个一”工程也在酝酿中。据悉,博物馆初步设想将以1:1的比例仿制“南海Ⅰ号”古船,将古船设计成博物馆的一个“辅馆”。
-相关
文物专家寄语“南澳一号”
警惕盲目保护
做好前期分析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培实习生/吴敏)昨日,中国博物馆学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的6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广东省博物馆将“南澳一号”古沉船的打捞方案问计在场专家。
国家文物局科技专家组成员,故宫博物院科技部主任陆寿麟指出,对于“南澳一号”前期的分析非常重要,他做了一个形象比喻:生病要把病情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将“南澳一号”的文物信息了解透彻,再谈如何保护,才是上策。“关注文物不仅要关注它的本体,更要关注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技信息,盲目保护,有可能投入越多,对文物的破坏越大。”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如此寄语“南澳一号”的挖掘保护工作。
专题撰文(除署名外)记者毕式明 通讯员许广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