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2008年12月12日,由《财经》杂志主办的“《财经》年会2009:预测与战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图为 财经杂志社主编胡舒立。 中新社发 王辰 摄
“ 从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原《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发表就职演讲时表示。胡舒立已正式到中山大学履新,担任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大已正式签发聘书,并与胡舒立签约4年。胡舒立表示,目前学院最重要的工作是引进人才,通过海内外选拔,既要引进教学科研领军人才,也要引进新闻界的实践型人才。胡舒立还表示,将充分利用自己在业界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媒体,到媒体去学习锻炼。
据 《北京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中国证券界最危险女人”的去向终于尘埃落定。 19日下午,《财经》创始人胡舒立,正式接过了中山大学的聘书,成为中大传设学院院长、博导,从“最敢说话”的媒体掌舵手,转身成为一名“中大人”。
她在就职演说中直言自己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但她多次表示要与师生共勉,朝着新媒体的方向进发,将中大传设学院打造成一流的传播基地。
但在演讲之余,胡舒立一直“微笑着沉默”,婉拒媒体的一切问题,连称“还得好好想想”。即使在演讲时,她也是照着稿子念,谨慎作风可见一斑。而中山大学也和她一起“玩低调”,表示暂时不就此接受任何媒体的任何采访。
接受授牌“装可爱”逗笑学生
19日下午,距离胡舒立就职演说暨学生见面会还有一个多钟头,中大东校区小礼堂内已被500多名学生挤得水泄不通。
下午4时,胡舒立在掌声中步入会场。在介绍自己时,她起身,面向学生深深鞠躬。
率先举行的是中大新闻中心数字媒体制作基地的授牌仪式。胡舒立进行其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上台接受授牌。当中大副书记李萍将牌匾交到她手中时,她假装牌子在手很重的样子,先是弯腰接住,随后慢慢将牌匾举起,直至高过头顶。此举引得掌声雷动。而她,在放下牌匾时冲着台下扮了个鬼脸,随即开怀大笑。
紧接着,刚刚卸任的传设学院前院长程焕文上台主持。他介绍说:“今天上午11点,黄达人校长正式签发聘书,聘任胡舒立为中大教授。今天下午3点,党委副书记李萍送胡舒立上任,任命其为传设学院院长。从今天起,胡舒立教授正式成为完完全全的‘中大人’。所以,媒体的各种猜测,同学们的各种疑问,应该到此为止。 ”
叫我一声“舒立”
演讲的最后,胡舒立笑着说:“我还想说两件小事:第一是,过去我没当过院长,现在大家都这么叫我,我很兴奋。不过大家叫我什么都行,叫我一声‘舒立’就行了。 ”台下一阵掌声袭来。
她说的第二件事情,是自己在中大有一个网页——“胡舒立·我们网”,上面有个博客,“是我们《财经》前团队成员的博客,这个博客不是个人的,而是共同博客,大家围绕同一主题来写。我欢迎同学们给我这个网投稿,以轻松的方式,探讨公共话题”。
学生眼中的新院长
“太振奋了!舒立院长一直笑得很灿烂,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听完胡舒立的就职演讲后,多名学生都对记者表示大受鼓舞,新院长上任第一天就抛出多个具体计划,深得“民”心。
中大新闻系大四学生小江说,尽管见面会很短,也没有提问的机会,但自己并没有感到失望。 “胡院长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原本以为做财经新闻的人会很严肃,她却一直笑得很灿烂。10多分钟的演讲很精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资深业界人士的专业素养。见面会上她的很多小细节,让我觉得她是个活泼可爱的人,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她很亲切。 ”
传设学院研一女生小杨说:“今天从外形上看,她比我想象中更加精干,同学们也在讨论,感觉她像个孩子一样,特别是举牌子的时候。但因为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传媒人,就算再亲切,还是有点距离感。 ”
大三学生小敏对胡院长的微笑印象深刻。她说:“台上台下,她都微笑着,说话的声音不大,却很有亲和力,身材小巧,却很可爱,看上去完全不像是1953年出生的人。因此,大家丝毫未吝惜自己的掌声,传设院的学生都好像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似的,从始至终都很兴奋。 ”
“办一流的新媒体教育基地”
在胡舒立发表就职演说时,掌声不断。
“我首先感谢中大大学,让我在经过近30年的媒体生涯后,有机会进入圣洁的校园。我还感谢前任院长所做的所有工作。 ”胡舒立说,教育是她涉足的全新领域,充满挑战,教育也是百年大计,责任重大。“我现在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
“学院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新媒体教育。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还是今后我们共同努力往前走的方向。众所周知,传媒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络化和新媒体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是历史性、根本性的。以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特点的新媒体,是传媒界发展的趋势。只有真正融入新媒体,学习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我认为,新媒体是我们的机遇,我本人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在这方面探索和努力,将学院办成一流的新媒体教育基地! ”
“使中大传设学院脱颖而出”
她说:“我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新闻教育领域的院长、教授、博导,我明白我现在还在一个初步的学习阶段。在未来一年,我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发扬。目前,我具体想到的事情,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引进教书的人才。通过海内外选拔,既引进在教学科研领域的顶尖人才,也引进在新闻界、新媒体界建立丰功伟绩的实践型人才。现在学院有38名教职员工、28名教授教师,这样的人才对应1000多名学生是不够的。我们非常珍惜已有的人才,但还得引进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 ”
她说,第二件可以开始做的事情,是依靠她在业界的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媒体,到媒体去学习锻炼,这个计划正在构筑之中。初步计划在北京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奖学金的形式,选拔优秀的学生到媒体实习。而从明年开始,还计划推出“中大传媒大讲堂”,邀请新媒体界创业、经营、采编、投资等精英人才,介绍他们的经验,探讨传媒界的前沿问题。
胡舒立最后说道,“我将与广大师生共勉,努力使中大传设学院脱颖而出,成为一流的传播学教学基地。也希望大家尽可能多地帮助我,指正我,共同实现这个美好愿望。 ”
-成长历程
10年《财经》路
胡舒立,祖籍浙江省上虞市丰惠人,她的大外公便是著名乡贤、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是我国新闻出版界的开拓者;她的外公胡仲持,也是一位著名乡贤、新闻出版界的老前辈。无独有偶,胡舒立的母亲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工人日报》编辑。可以这么说,胡舒立的血液里,流淌着新闻工作者特有的遗传基因。
胡舒立今年55岁,少女时代曾在山西农村插过队,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这位既是农民又是战士的少女过早地开始独立,在她身上丝毫没有传统知识分子常有的迂腐和清高,有的是“社会平等意识”和对社会生活底蕴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1978年高考,她报考北京大学中文系,正逢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特别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生,而胡舒立正是其中一位。这样一来,她阴差阳错地从中文调入新闻,成了她一次别无选择的选择。
1982年,胡舒立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了一名记者,第一篇文章便是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她的新闻勇气一下子为世人瞩目。后来通过她的努力,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接触中不乏商界名人,开始有人正式或开玩笑邀她下海,甚至提出职位安排,但胡舒立没有动心。她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我还是干新闻吧! ”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邀请她,到美国进行为期5个月的访问;1987年的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
“世界新闻研究所”全称叫word pressinstitute,简称WPI,至今已经有48年历史,到2008年一共邀请过94个国家共500人到美国“访问”,中国至今除胡舒立外,还有一个叫吴昌华的女士1993年“受邀访问”过,吴昌华现任由汇丰银行等40多家国际“民间组织”发起的“非政府机构”世界气候机关中国区的总裁。
按照这个“民间机构”的受邀标准,申请者必须提交五方面材料来证明自己具有潜在的领导能力:5年以上全职新闻工作经历;流利的英语;几篇发表的文章;3封推荐函;3个以上的工作范本。
胡舒立1992年从任职10年的《工人日报》到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编辑部主任;1993年,胡舒立赴美国华盛顿接受外国记者中心(COFJ)的专业培训;1994年,胡舒立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读发展经济学;1995年,她获得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2001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50位 “亚洲之星”之一;2004年,美国世界HR实验室评价她为“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
2009年的初冬,北京下第一场雪的时候,胡舒立正式离开了她奋斗10年的《财经》。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在一家好媒体里当记者。因为没有好编辑,所以我才做部主任;因为没有好主编,我才自己做主编;因为没有满意的平台,我才出来办《财经》”。
在11月26日晚举行的第七届全球华人企业领袖颁奖上,胡舒立获得2009年全球华人企业领袖——杰出传媒领袖奖。这是其离职《财经》后首次出现在公众视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