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学术抄袭、造假、腐败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且愈演愈烈,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除了社会的影响和作者道德失范等原因,编辑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编辑在抵制学术造假过程中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如何抵制这种行为?
把关不力让水货有机可乘
如果单纯从编辑角度来分析,出现学术抄袭、造假等现象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松把关。有的编辑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报刊成千上万,网络铺天盖地,完全靠编辑人员抵制学术抄袭和造假太难,编辑只要把好文字关和质量关就可以了,即使涉嫌抄袭和造假也是作者承担责任,与自己关系不大。恰恰是这种不作为给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客观上为学术造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编辑的专业水平不高,辨别真假的能力较低。应该说,大多数编辑对学术抄袭和造假深恶痛绝,在选稿、审稿过程中能够对此严加防范。但由于有些编辑自身知识面不够宽,平时涉猎的相关媒体不够多,分辨能力不够强,专业水平不够高,面对一些专业性极强的论文有时无法通过自身能力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致使造假文章摆在眼前却鉴别不出来,让学术抄袭和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机。
三是个别编辑有崇拜名人心理。有些编辑喜欢刊登名人的文章,一则认为名人写的文章质量高,二则认为可以借助名人的名气提升刊物的身价。一些抄袭、造假者恰恰钻了这个空子,东拼西凑一篇文章甚至原封不动“拿来”一篇文章,以领导或权威专家的名义发给刊物。编辑收到这类文章时往往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轻易进行刊登。
四是有些编辑受利益驱动而明知故犯。有的刊物为了创收,向作者收取版面费,这样往往会降低对论文质量的要求,从而导致注水论文泛滥;有的明知论文涉嫌造假或抄袭,但由于“拿了人家的手短”,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水货冒充行货予以发表,以致学术造假由偷偷摸摸变得堂而皇之。
抵制抄袭造假是对作者的爱护
编辑的素质和态度影响着学术的风气,在抵制学术抄袭和造假中地位关键。因此,编辑应在抵制学术造假的过程中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发挥好规范引导作用。学术抄袭和造假事件不外乎个别语句违规引用、整段抄袭、盗用观点、捏造数据、侵夺他人成果等情况。对此,编辑要有所区分,对程度较轻、改过余地较大的,要及时对作者进行中肯的批评,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使粗制滥造的赝品通过“回炉改造”成为精雕细刻的真品;对程度较重、影响恶劣的,则应对作者提出严肃警告,并向其所在单位和相关刊物进行通报,各路编辑联手防范造假论文流向市场,从而端正风气,发挥导向作用。
发挥“治病救人”作用。在造假事件中,既有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大学教授和院士,还有某些单位的领导,发展前途光明,一旦抄袭、造假被曝光,不仅对个人发展造成致命的打击,对科研领域来说也是不小的损失。因此,作为编辑,及时制止学术抄袭和造假行为,实际上是对作者的爱护,使其免受身败名裂之苦,同时也是对科研学术队伍的保护,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正之风。
采取措施搭建防火墙
编辑如何才能有效抵制学术抄袭和造假?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要有质疑精神和责任意识。接到一篇稿件,不论其质量多高、学术价值多大、作者名头多响,都要先打一个问号,看以前各类刊物上是否发表过类似的文章;在网上检索一下,看是否有过相关文章问世;向专家请教一下,看在该领域是否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与相关文章对照一下,看是否有雷同之处;与专业书籍比对一下,看是否有引用而未注名参考文献的地方。编辑如果能做到这些,抄袭和造假文章就很难被发表。
要提高职业素养。不可否认,编辑队伍中有个别人职业操守缺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公正之心和责任感,搞钱学交易、权学交易,丧失了作为编辑的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将职业道德是否合格作为考核评价编辑的一个必要条件。另外,编辑要养成博览相关领域报刊的习惯,以便基本掌握本领域近年内的学术研究情况。
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报刊社要建立严格的来稿审阅制度。比如,首先看稿件对参考文献的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具有创新性;其次要对作者进行了解,看其实际水平是否与文章的水平匹配;再次要向本领域的专家请教,看论文内容是否遵循科学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报刊社要建立奖惩机制,对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造假论文的责任编辑要进行相应的奖励,对因疏忽造成造假论文被发表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而在制度层面上形成一道有效抵制学术造假的防火墙。
□晋发旺 张晓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