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音乐会"扎堆 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春节音乐会"扎堆 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
2009年12月23日 08:34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方汉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一个春节,就有3场“中国春节音乐会”扎堆 一场演出,近1700个座位来了不足300人

  金色大厅“镀金”之风何时休

  编者按:12月21日出版的《环球时报》,以《中国演出“镀金”金色大厅遭质疑》为题,报道了中国演出团体一窝蜂奔向维也纳金色大厅,而奥地利并没有真正涌动中国音乐热的现象。现将此篇报道摘编,希望通过此文,读者能了解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的真实状况,思考中国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如何走向欧美市场。

  在中国人眼中,近140年历史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有着金色的光环,那里的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有着世界级的影响。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演出商业运作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家级乐团、地方乐团,甚至是中小学乐团都有机会到金色大厅一试身手。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演出只为国外“镀金”、国内“出名”,过多地依赖赠票,制造轰动效应,已让维也纳当地民众出现审美疲劳。当中国演出团体一窝蜂地奔向金色大厅时,奥地利并没有真正掀起中国音乐热。

  金色大厅也是“金钱大厅”

  场地可以租,给钱就能演

  金色大厅全称为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建于19世纪60年代末。在金色大厅进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每年都有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卫星转播,10多亿人收看。“金色大厅”也由此成了一块名声响亮的“百年老字号”。

  中国人第一次“成建制”在金色大厅演奏还是1998年。那年年初,中央民族乐团在这里举办“春节民族音乐会”,引起了中外听众的强烈反响。2003年,歌唱家宋祖英又在此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开创了中国艺术家的先河。此后,国内一些有实力的歌唱家,也来到这里演出,反响热烈。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不是所有的演出团体都有资格登上金色大厅的舞台。而如今,金色大厅除了每年固定的新年音乐会还保留着最高规格的头衔以外,一年当中的其他时间,场地都可以出租。一些特殊的演出档期,也会出现场地供不应求的现象,要提前两三年预定场地。

  场地出租给外国演出团体,金色大厅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金钱大厅”,不仅演出经纪公司可以运作,甚至连有资源的旅行社也可以做到。

  曾在国内某旅行社工作的李女士,前两年策划和组织过国内演出团体赴金色大厅演出。据她透露,一场演出的场租费高达7万欧元,而附属的许多其他费用还并不包含在内,比如乐器的搬运就需要额外的4000欧元,印制节目单等项目也均有明码标价。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除场地租赁费外,还要支付金色大厅版权费用约20万元人民币,摄像设备架机费(由金色大厅指定公司负责拍摄)40万元,以及票务费、人工费、装饰费等等。

  演出扎堆严重,95%是非商演

  “门票基本靠送,当地评论基本没有”

  在场地可以出租的金色大厅里,中国的演出团体频繁现身。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到2008年,平均每年都有大约10个中国演出团体在这里演出一二十场。仅2009年初至今,已有8个来自中国的演出团体或个人在金色大厅演出。而日本、韩国等国家来奥地利演出,选择金色大厅的,近两年只有一两次。

  中国演出“扎推”最严重的时候,是在春节、国庆和学校暑假期间。2009年初,金色大厅就接连举办了三场“中国春节音乐会”。奥地利当地朋友问记者,哪场才是正宗的中国春节音乐会呢?而在2010年的1月底2月初,已确定有4场来自中国的“新春音乐会”在等待奥地利观众。暑假期间,来自国内的学生演出团体则比较集中。

  由于市场需求大,最近,金色大厅针对中国演出团体的要价也越来越高,相当于外租价格的最高档了。记者调查近10年来在金色大厅演出的国内演出团体发现,95%以上的只在金色大厅表演一次,而且是非商演形式,相当部分“镀金”的色彩明显。一些演出与金色大厅的风格根本是格格不入,比如一些舞蹈节目和带有少儿夏令营活动色彩的演出,竟然也挤进来,甚至提出“非金色大厅不演”。

  更令人尴尬的是,有些国内去的演出,到场观众大多是拿着赠票去的。据策划人李女士介绍,一旦缺乏了赠票“渠道”,演出现场会十分尴尬,比如一次中国某小学生演出团的演出,近1700个座位只坐了不到300人。只要上座率不错,演出团体就满意,随之而来的便是国内关于“此次演出在金色大厅获得巨大成功”的报道。

  与国内相比,欧美文艺演出赠票很少,高级别官员也会坚持自己买票。金色大厅票价从5欧元(站票)到90欧元不等。新年音乐会的票价则可达两三百欧元。据维也纳当地华人讲,有的中国演出能送900张票甚至更多,市场损失可想而知。

  当地华人打趣说,一些中国团体的演出,“观众基本靠组织,门票基本靠赠送,当地媒体基本没报道和评论”。华商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既为能有赠票去欣赏国内演出而高兴,也感到近年来的演出“多而杂”,雷同较多,缺乏创新。过多的赠票会使中国民乐演出“掉价”。

  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也曾坦言:“我们对中国民乐团的水准搞不清楚,不太可能进行任何的艺术认证。一般交了场租并签合同,就能在这里演出。”这位经理认为,金色大厅的演出不会标志一个乐团的水平。

  不要神化金色大厅

  关键是做好国内市场

  或许是金色大厅的光环过于光亮,几年前,国内媒体在报道它时,喜欢把它描述成音乐界的“权威象征”,认为只有世界一流的音乐设施、一流的乐团、一流的指挥家才会出现在那里,而且觉得那里的观众最挑剔,把一些中国艺术家在那里的表演说成是去挑战、去征服、去升华,甚至是“不辱使命的音乐之旅”。

  对此,国内一些老艺术家提出,不要神化金色大厅,也不要神化在金色大厅的演出,特别是民族音乐领域的演出,更不能把它看成是代表音乐成就的唯一标杆。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作曲家田青就提醒说,对金色大厅的迷信和神化,是近几年在民族音乐推广中出现的重大误区。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表示:“国内演出团体着魔金色大厅的现象会逐渐递减。因为民众会越来越清楚,有的演出是有钱就可以进金色大厅。”他认为,中国人迷信去金色大厅演出,既是渴望让世界了解,也是借机提高自己在国内的美誉度。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这样做要考虑西方民众的接受度。另外,中国演出团体要消除跨语言障碍,还有一定难度。他建议,先要把中国国内的文化市场做好。

  纽约一位艺术经纪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演出团体不想闭门造车,把出国巡演当成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也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在国内属二流三流的演出团体,还是要先立足国内。随着中国人演出水平得到世界公认,今后会有更多西方音乐厅的邀约主动送上门来。

  对中国艺术团体,特别是传统民族艺术演出团体走出去,欧美当地华人也认为,只要不是盲目的,不是以次充好,“走出来”是应该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仅仅通过文字或者媒体报道,远远不足;如果能走进音乐厅,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肯定会对中国文化了解得更深。

  维也纳华商李先生认为,国内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将国内的音乐精品展示给国外观众。他举例说,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也是在金色大厅举办音乐会比较多的外国演出团体,每年基本都会举行一两次巡演,每次演出近10场,音乐会表演曲目主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因为它的演出质量高,观众群比较固定,完全采取商业演出的运营模式,已发展成当地观众认可的品牌演出。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