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宝岛一村》明年2月来京
赖声川:眷村小角落演出大时代
明年2月,台湾导演赖声川将带着全明星阵容的话剧《宝岛一村》来京,演绎台湾独特的“眷村”文化。所谓“眷村”是1949年后,为安排从中国大陆各省迁徙到台湾的国军及其眷属所兴建的简易房舍。《宝岛一村》就讲述了几十年来,三户眷村人家从期盼返乡到别无选择,从习惯新家园到儿女们迫不及待地离开的故事。有评论称其历史感与时代苍凉感与《茶馆》相似。赖声川表示,听到这一说法,“几乎要钻到地洞里”。但他认为两岸题材的作品可以顺其自然地做下去。
题材 浓缩了25家眷村人的故事
新京报:据说邓丽君、林青霞都是从眷村走出来的?
赖声川:台湾混眷村的,确实各路好汉都有。张艾嘉、林青霞、台中市长,包括黑道的。有走出去的人,觉得眷村就是他们的噩梦,也有思想狭窄的一辈子出不去。这次伟忠(主创之一、台湾金牌电视制作人王伟忠)和我找到了25家人的故事做素材,结果发现每家人的事都很有趣,于是把25家浓缩成三家,就成了《宝岛一村》。通过小角落、小故事,演出个大时代。
新京报:这出戏从首演到如今已经一年多了,这次能在大陆上演,你觉得有什么特殊意义?
赖声川:它的意义是,让大陆的朋友真正开始深入地了解台湾。我在大陆的朋友去台湾看这个戏的时候对我说,他们从没想到,上百万人当初离开大陆,他们的日子原来是这样过的。他们问我,眷村是不是就像军队大院儿。我说,可能有共同之处,但不同的是这一整群人漂洋过海到一个岛上,迫切地想回家,却没想到一呆就是一辈子,形成了非常特殊的一种状态。
新京报:什么状态?
赖声川:比如戏中第一次过年,几个大男人谈论起自己的家乡,看着天空遥指着各自家的方向。这种心情大陆人可能没有。从想家到这儿就是家,再到意识到这儿是家以后那种复杂的心情,充满了苦中作乐的欢乐———十平米的屋子,打开后门就是别人家,然后下一代就在这里长大了。
反响 台湾票房堪比《暗恋桃花源》
新京报:《宝岛一村》在台湾上演45场,场场爆满,这在你们的预期之内吗?
赖声川:“宝岛”真的很特别。在台湾演出的时候正好是金融风暴时期,当时台湾还在闹海啸,我们没想到会有很多人关注,结果观众对它的热衷程度甚至有当年《暗恋桃花源》的感觉,令我们很意外。不过当初做这个戏我们没有想过市场和票房,只是觉得这段历史要做。特别是伟忠,他是从眷村走出来的。但是做这出戏确实也酝酿了很久,因为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要讲几十年的历史,整个架构很难定夺,伟忠也一直没有找到结构的方法。但是忽然一天,伟忠开始讲故事,讲他童年经验,我觉得这个戏时机成熟,可以做了。
新京报:之所以火爆是因为这个戏的题材让很多台湾的中老年人产生了共鸣,可是我们听说有很多年轻人看了也很感动。
赖声川:是,这个戏我们谈的就是特定历史下一群人的生活。由于很多观众喜爱,今年在台湾已经演了三轮了,许多观众都带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看,结果舞台大幕拉开,音乐一起,很多人就开始掉眼泪。演出过后也有人到后台来看我们,说这个戏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如今终于有人说出这段历史了。不过我自己也有遗憾,伟忠盯了我两年我才答应做这件事,这期间很多老人都走掉了。如果早两年讲就有更多人看到。后来我就安慰自己,至少把它说出来了。尤其今年,很多年轻的观众也来看戏,这很让人欣慰。
新京报:听说在台湾和海外演出的时候,曾有人将这个戏比作台湾版的《茶馆》。你怎么看?
赖声川:当有人将“宝岛”比作《茶馆》的时候,我几乎要钻到地洞里。后来有人说,《茶馆》当年就是最精英的演员一起打造的,这一点我们这个戏倒是比较符合。最感动的是,这出戏三分之二的演员都是主动请缨要求出演的,因为他们本身和眷村有感情。伟忠曾统计过,台湾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和眷村有关。
计划 王伟忠提议排《台北人在北京》
新京报:你不是在大陆长大的,也没有在眷村生活过,为什么会对《陪我看电视》、《宝岛一村》这类反映历史变迁的题材感兴趣?
赖声川:可能是一种很奇怪的命运吧,我一直都对大陆和台湾这两地重合的历史阶段很有感触。我以往的戏会牵扯到历史,但没有写历史的,这次是在写历史。不过这两个戏手法很不一样。《陪我看电视》它采取的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手法,因为有电视机这个拟人的角色,从它的眼中在看时代的变化。《宝岛一村》则感性一点,我受到王伟忠很多的感染,所以它是在提醒观众要正视这段历史,毕竟五十年过去了,我们要知道台湾到底发生过什么事。
新京报:“看电视”和“宝岛”之后,你还准备继续创作关于两岸题材的戏吗?
赖声川:7月份的时候,“看电视”去台湾演出反应也是好得出奇。王伟忠看完强烈建议,我可以按照这个戏的结构对照着做出一部讲台湾电视史的台湾版“看电视”。这样不仅台湾观众能了解大陆的历史,大陆观众也能更多地了解台湾。他的提议让我感觉到,如今两岸的交流确实是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深了,而且直航之后变化更大,比如我们不用经过香港直接就能飞到北京,很多原来觉得复杂的事情现在很简单就能解决。所以,以后是否会继续创作关于两岸题材的戏,可以顺其自然。王伟忠倒是想跟我合作《台北人在北京》、《台北人在上海》之类的题材,不知道大陆观众有没有兴趣看,但至少台湾人很感兴趣。
新京报:那你接下来还有什么新计划?
赖声川:现在忙不过来了,等明年看看吧。其实这些年通过在大陆演出,尤其是《暗恋桃花源》已经去了几十个城市,我发现大陆的市场还是非常大的,比如南京,就是台北的三倍啊,可是那里一年竟没有几部戏上演。今年是我们的表演工作坊成立25周年纪念,我们以一年两部戏的速度成长,已经有近五十部戏了,其中很多都能继续上演给大陆的观众看,这都需要慢慢来,我想也许明年底或者后年,我会找大陆演员排演《如梦之梦》。
C08-09版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实习生 张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