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枪"打到了谁?打爆了口水,打痛了"知识分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三枪"打到了谁?打爆了口水,打痛了"知识分子"
2009年12月17日 09:17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因为一部《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今年这个贺岁档成了话题档。网上连“疯魔”这样的字眼,都栽在了导演张艺谋身上。处在风暴眼中心的他倒是挺开心,他说,中国电影要是每年都来几部这样的“话题片”,离真正的繁荣也就不远了。

  让我们来看看,张艺谋这三枪,打着了谁?

  第一枪——打着了票房

  从《英雄》开始,一直奔走在各大电影节、拿奖拿到手软的张艺谋,成为了真正的票房灵药,他和他的投资大哥张伟平,联手开启了一个电影票房的“两张时代”。虽说因为忙奥运,“两张”已经三年没碰电影,但卷土重来一出手,就是“三枪”;感觉就像刘翔重回田径场,枪声一响,之前缺席的纪录,任谁创造的,都可能清零重来。

  算一算,《三枪》从上映第一天起,便是每天3000万元的狂飙,票房那根红色箭头,着火似地烫死人。数字这个东西,比玄乎的艺术标准要实在多了,高低输赢,立马见分晓。中国电影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之后,似乎已然进入了产业化的快车道,你不能不讲票房,票房成了硬道理。因此,张艺谋完全有理由高兴,用他自己的话说,拍《三枪》,玩的就是一乐,冲的就是一票房——只要看看他从本山大叔那儿借来的,何止一个小沈阳。

  但是,网上很多人不这么想,虽然掏钱贡献了票房,但他们不认为票房是个硬道理。一些年轻作家在自个的博客上说了,“这是一部比较适合在三线城市的县城里播放的电影”,是张艺谋和他身边的人“拍一拍身上的土”整出来的自以为时尚的“土”玩意。也许他们觉得三线城市的观众比一线城市的观众更“土”,但张艺谋应该为这个提议高兴——三线城市的人太看不到电影了,三线城市的县城太需要电影院了,《三枪》下三线,不但票房红,还有中国电影一直羞羞答答的那个“观众人次”,也可以大大方方上台面了。那才真是合了网上到处转载的曾念群博客里的那句话——借赵本山的四两力,拨了中国电影的千斤。

  第二枪——打爆了口水

  谷歌是个好东西,用《三枪拍案惊奇》搜一搜,舆情民意全部数字化了:网页5170000条,资讯9667条,评论14723789条,博客40929条;再看看新浪,与《三枪》相关的博文共3397522篇,周排行第一——这还只是昨天记者截稿前的数字。

  张艺谋本人料到了《三枪》会遭遇口水,只是没料到口水来得如此生猛。

  天涯论坛上,几乎与《三枪》有关的帖都起了楼。网友“水乃生命”发帖“《三枪》:张艺谋严重透支信用的杯具”,迅速被各个论坛转载。文中称:“满心欢喜地给电影院送了80块钱,黑灯瞎火经历了平地一声雷,被囧了个外焦里嫩……加长版刘老根大舞台华丽丽的登场。”并认为拍这样片子的张艺谋“一对不起观众,二对不起投资方,三对不起原作者,四对不起演员,五对不起您自己”。能做到这五个“对不起”,估计也只有找块豆腐撞撞死的份儿了,但张艺谋绝对不会。

  网上有开骂的,也就有力挺的。记者不妨也来个标题党,列一列影迷云集的时光网上的那些博文、帖子:“老谋子的快乐阴谋”、“看得就是闹腾,千万别端着”、“洋匹萨改成肉夹馍的勇于尝试”、“这只是一部电影,关键在于你是低头看还是抬头看”、“不是杯具,也不是洗具,只是一场餐具”……等等等等,骂的、赞的,远比纸媒上文绉绉的记者编辑们来得实在——最终评分为5.0。

  第三枪——打痛了“知识分子”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同窗陈凯歌著文《秦国人》透露,“西望长安绣成堆。张艺谋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后生。不是因为名字,而是他打了实在的主意,为艺谋,不为稻粱谋。”因此大家知道了张艺谋的艺术人生,也顺便知道了他的睡相:“按何群的话说,是‘鲁迅逝世’姿态。”于是我们喜欢这个张艺谋,认定了他应该是一个古代的“士”、现代的知识分子,他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只是从《英雄》开始,他当时也未料到的上亿元票房,开启了他与商业之间说不清谁先追的谁、道不明谁沾了谁的光的历程,一直到今天的《三枪》。

  快人快语的洪晃就在湖南卫视《零点锋云·联盟影评》中“放炮”了,据说用上了“气愤”等激烈的字眼。因为张艺谋没有了原先作品的“诚意”,拿一个拼凑的作品来考验观众的智力。

  面对这些比普通网民有文化有头脸的知识分子,张艺谋选择了“中国电影需要市场”“中国电影需要拢住年轻人”来打太极;但张伟平不,他就一句话:“都是羡慕嫉妒恨。”

  其实倒是文艺评论人孙孟晋说的明白:“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独孤求败,他还缺什么呢?他缺的是不被人看穿的寂寞……电影的皇帝有正殿的庄严,难道不能有后院的玩乐吗?”

  无论口水仗打得如何,张艺谋打出的“三枪”,已经牵动了网上网下无数眼神和心智,由此激荡起的票房和回头率,或许才是老谋子窃喜的。

  本报记者 陈晓黎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