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后人:李连杰难称武学家 金庸不懂武术(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武林高手后人:李连杰难称武学家 金庸不懂武术(4)
2009年12月13日 19:16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金庸竟不懂武术?

  没有真正接触中国武典

  这种创作实属“画鬼”之学

  “我觉得他不是很懂,他没有读过中国古典武学著作,不了解中国武学文献体系,更不要说武艺的技术体系。至少从他的小说中看不到他读过这类书的痕迹。”

  陈扬:功夫在影视作品中够泛滥的,用高科技制作功夫特技如此普遍,这对真正的武术有什么样的影响吗?

  马明达: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核是武学,武学的精粹是“道”,是精神世界的东西。其次才是竞技方式和演练方式。持久不衰的功夫文化则是一种大众文艺需求,包括小说、影视、戏剧等等,是武术的娱乐化,受众面大,市场也大,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学。

  陈扬:金庸先生是武学家吗?

  马明达:金庸是一位优秀的有成就的新派武侠小说作者,是休闲娱乐文学的大家,但并不是研究武学的人。

  陈扬:他不懂武术,怎么能对武艺做出那么传神的描述?

  马明达:我觉得他不是很懂,他没有读过中国古典武学著作,不了解中国武学文献体系,更不要说武艺的技术体系。至少从他的小说中看不到他读过这类书的痕迹。一个武侠作家没有真正接触过中国武学的典籍,离开武术本位而任情构想,以冥思遐想作为依据,这种创作实际上是“画鬼”之学,金先生便是武学的“画鬼”高手,因为他毕竟有较高的人文修养,陪衬点缀多有精彩之处,能引人入胜。

  陈扬:叶师傅有没有看过金庸的书?

  叶准:看过。我同马先生的观点一样,金庸先生的书只能作为文学小说看,如果以为看了他的书就可以学到武术,那是不可能的。

  尚武精神表现为?

  释道包装中华武学失误

  文武兼长“兵者儒之至精”

  “可惜后来有重文轻武的偏颇,强调‘一动不如一静’,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分途发展。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涵养,武人不但肤浅,而且越来越江湖化,除了玩弄神秘玄怪之外,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集中在‘术’的层面上。”

  罗韬:您刚才讲到中国的身体文化。日本人作为东方人,他们是高扬柔道,韩国有跆拳道,中国以什么为道呢?

  马明达:我们甚至不好用“道”这个词了,因为日本执了先鞭。引“道”入武,是中国最先出现的理念。《汉书·艺文志》记载就有《剑道》三十八篇,而“剑道”一词却在日本传存着,我们现在反有袭用之嫌。

  为此,在文献系统基础上,借助于我们的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和理学,不是释、道二氏之学,我提出所谓的武学,并加以推广。借助释、道来包装中华武学,这是文化失误,是武学的没落。“兵者儒之至精也”。怎么中华武学的营垒里竟站着一群和尚、道士,岂非咄咄怪事!

  罗韬:尚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虽然今天很多人不一定习武,但是武士道精神在日本民族个性中仍然有顽强的体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尚武精神表现为什么东西?

  马明达:儒家没有系统的兵学理论,但儒家吸收了兵学的东西,融兵于儒,形成了中国士人“春风晨试马,秋雨夜谈兵”的传统,而且造就了大量出将入相的人才。可以说文武兼长,精通韬略,是儒学精英的最大特点,明以来的于谦、王阳明、戚继光、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等,都有这个特点,甚至在毛泽东、周恩来的身上也有体现。

  文武兼长是儒学的本源之学,可惜后来有重文轻武的偏颇,强调“一动不如一静”,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分途发展。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涵养,武人不但肤浅,而且越来越江湖化,除了玩弄神秘玄怪之外,说不出什么道理,只能集中在“术”的层面上。有人把武术家的修养集中为“武德”两个字,实际很空泛,我是不大认同的。一个练武术的,不可能有超乎社会法制和道德规范以外的一套“德”,至于某些特定的职业道德,是任何行业和职业都有的,属于行业道德,没什么特别之处。

  罗韬:没有尚武精神的民族缺乏阳刚之气。

  马明达:就是。中国人整个阳刚之气不足,过多的讲以柔克刚,容易使人精神弱化。抗战中一大批太极名家沦落为汪伪走卒,是值得反思的现象。

  罗韬:身体文化在我们文化体系中位置是什么?

  马明达:载道。如果没有传统身体文化的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建立不起来的,或者是不完整的。

  (文/首席记者 樊克宁 图/郑俊良)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