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脚”不怕“穿鞋”?
北腿着厚底鞋打击有力
南拳肘膝并用近身进攻
“而南方到处是水地,农村穿草鞋比较多,下雨时甚至不穿鞋,用腿用不好就会伤脚。所以,我们普遍看到南方拳的风格是贴近身体进攻,贴近了可打可跌,肘膝并用。”
陈扬:我看过很多武侠小说,一会说什么南拳北腿,一会又说南派北派。请教一下,关于武术的南派和北派的说法是否成立,区别在哪里?
马明达:武术的正式分类出现在明代,第一次分类为一是长拳,二是短打,显然是从技术特征分的,分得最有道理。那时的南方拳,主要是浙江,闽、粤的记载不多。总体上说南方多属于短打类,主要就是贴身打击。北方拳不同,更需要周旋的空间,为的是要充分发挥腿的功用。明代以后有了新的分法,出现了内家、外家之说,南派、北派之说,还有刚派、柔派之说等等。
陈扬:南拳北腿,是不是南方武术不用腿?
马明达:不是南方人不用腿,而是北方习武之人喜欢穿一种双鼻梁的厚底鞋,这种鞋很结实,打击有力量。而南方到处是水地,农村穿草鞋比较多,下雨时甚至不穿鞋,用腿用不好就会伤脚。所以,我们普遍看到南方拳的风格是贴近身体进攻,贴近了可打可跌,肘膝并用。但是,南拳北腿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并不等于北方没有拳,南方不用腿。
陈扬:我们南方有一句话“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看来这是绝对错误的。
叶准:我们咏春拳主张学好拳,然后才用脚。怎么理解?因为你站在那里,用脚,只能一只脚在地,一只脚用力,如果你站都站不稳,用腿效果就不好。所以咏春拳前期多数玩拳,后期才用腿,不知道的以为咏春只有拳。
中国武学核心是?
习武是求道的内外途径
非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
“其实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就是说习武是内修精神,外习应变,本质上是以内外两条途径追求‘道’的境界。”
罗韬:岭南武术发展得最好的是什么阶段?
马明达:应该说清末以后发展非常好。主要是这里成了革命中心,孙中山再造中华于粤地,全国精英荟集岭南,尚武精神勃然兴起。民国时期广东的体育也是很不错的。李济深、陈济棠主持广东大政时,创建两广国术馆,民间又有精武会,北方拳家纷纷南下,国术发展势头很猛。西洋体育进入中国最早的登陆点就是广东。广东人打网球在道光年间就开始了,还有赛马、击剑、赛艇、拳击这些项目也有开展。
罗韬:武术的现状如何?
马明达:我以为很落寞,市场在萎缩,练的人越来越少,广东《武林》杂志的停办就是一个标志。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包括文武两大部分,“文武缺一非道也”。可是武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的身体文化,现在状态不佳,气息奄奄。而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举办东京奥运会,柔道进了奥运;80年代韩国举办奥运会,跆拳道进了奥运。我们去年搞了个有史以来最豪华最壮丽的奥运会,但赛场上竟没有一个中国项目,这是最大的美中不足。对此,国人反响不大,漠然置之,说明大家对本土体育已淡化到快要忘记了。
罗韬:武术落寞原因在哪里?
马明达:这里面有一个社会转型问题。我们在社会转型中没有重视文武并重的传统,重术轻道,重技轻学,没有创建出承继传统人文精神的身体文化体系。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重新建构武士道精神,为的是应对全面西化的挑战。通过改造,武士道精神以若干日本特有的体育项目为载体,得以正确传承,承担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功能。这对于社会转型中不至于丢失自我是很重要的。
罗韬:中国武学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一句话讲得清吗?
马明达:其实司马迁讲得非常透彻:“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就是说习武是内修精神,外习应变,本质上是以内外两条途径追求“道”的境界,一句话,习武是求道的途径,而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德修养,不是飞来飞去、刀枪不入的“特异功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