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检查是不是有人网络聊天,有没有人在‘偷菜’。”最近,在一则某地端正公务员工作作风的新闻中,“偷菜”成了严打对象。从几年前查看报喝茶,到有电脑后查上班时打“蜘蛛纸牌”,再到如今瞄准网络“偷菜”,纠风对象的变化,显示出科技进步的两面性。而检查重点的“偷菜”也是今年最热门的网络词汇。
一款用“窃喜”撬动情绪的休闲小游戏,最终演化成几乎全体网民因“窃”而喜的情绪。如今不仅有替人“偷菜”后收取佣金的“偷菜钟点工”,还上演了因为医务人员沉迷游戏导致患儿死在医院的“偷菜门”悲剧。“偷菜”不仅因窃喜成了放松身心的点心,更因为“娱乐过度”闹出人命而成为社会新闻的头条。在昨天公布的“2009IT热词排行榜”中,计算机从业者将“偷菜”放在“iPhone”之前,列为热度最高的冠军词汇。“偷菜”已不仅是一种游戏和娱乐,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窃喜不仅仅是一种调侃,它们在成为流行词的同时,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
百万网民“偷菜”忙
“偷菜”源于开心网上的一款开心农场小游戏。在开心网上,用户可以购房买车、种地开荒,与“大富翁”游戏类似,种种经营和投资成为现实生活的复制样本。“偷菜”是游戏中的一个环节,玩家可以利用农场游戏种植庄家、饲养牲口的成长周期,在播种者收获之前将成熟的“菜”占为己有。有意思的是,虚拟社区中实现目的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诸多手段里最终走红的偏偏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去做的“偷菜”。
“偷菜”让百万计的用户每天乐此不疲。“偷”和“被偷”,甚至“防火防盗防‘被偷’”,都让人欲罢不能。“你今天‘偷菜’了吗”成了时下流行的见面问候语。
心理学家分析说,“偷菜”用低成本满足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违章窃喜”;社会学家则认为,“偷菜”行为成为朋友间的另类交往模式,简单而富有个性。闹钟一响,白领半夜起床“偷菜”和“防盗”;有人因为上班“偷菜”丢了工作;也有人“偷”出了感情,成了朋友和恋人;还有人“偷”出了事,搞得夫妻不和情侣分手。尽管“偷菜”引发的大多是八卦论坛的笑料,但是与许多娱乐过度一样,“偷菜”也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
11月惊动大江南北的南京“徐宝宝事件”,就因为医务人员上班玩游戏导致延误救治时机而致使5个月大的患儿死亡。而在最近的一篇《“偷菜”的妈妈》中,五年级小学生写道:“有两次,她甚至连饭都忘做了,害得我吃了两顿方便面。”曾经有评论直言:开心农场是田园回归,“偷菜”是都市白领的心灵解压阀。在“偷菜”频频成为社会新闻中的负面主角后,这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评价显得“相当天真”。娱乐过度笼罩下的“偷菜”,几乎演化成了与网络游戏一样的“网络成瘾”,而“偷菜”的百万大军则包含了全年龄段的网民。
绿色田园是梦想
“偷菜”在滑向网络成瘾边缘的同时,以往网游最大“受害者”的青少年却发现了其中的现实利益。有报道称,目前不少大学生兼职“偷菜钟点工”。利用大学宽松的时间安排,钟点工们替忙人“偷菜”,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据说,大学生因此还提高了上午第一节课的出勤率。因为很多“农场的菜”是早上成熟的,“偷菜”后顺便上课倒是两不耽误。
尽管“偷菜钟点工”看到休闲游戏的现实商机多少有几分创意,但某网站游戏频道负责人表示,其实“偷菜”的乐趣就在于“偷”,“偷的就是一个开心,不是菜。”如果雇人“偷菜”,实在曲解了农场游戏的本意,如果因玩“偷菜”而误事伤人,更是走向了娱乐的背面。游戏本身只是一种放松的工具,“过于关注虚拟的成就感和利益得失,游戏会起到反作用,这是年轻玩家应该警惕的。”
从解压阀到“利益得失”,虽然有个“偷”字,大多数人却只当做是一场游戏,认为根本不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评价。网络流行的“偷菜”语甚至彰显出玩家的生活智慧。“偷菜”起先的主要玩家是20岁到30岁的白领,这群“房奴”、“车奴”以及更多望楼望车兴叹的年轻人说,“只要多花时间就可以实现拥有豪宅和名车的梦想”,“偷菜”排遣了心中的焦灼和失落。而当“偷菜”流行后,有更多阅历的玩家通过“偷菜”悟出的是:“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可能在你背后下手”;“未必撒下昂贵的种子就一定赚更多的钱,被盗时种贵菜的损失肯定会更多”。
有评论说“2009年也在我们‘偷菜’时,从指间悄悄溜走了。”这句话多少套用了朱自清《匆匆》说时间流逝的句式。而在《匆匆》里,还有另一句名言:“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希望“偷菜”的虚拟开心最终不会只是一声叹息。只是,无论社会学和心理学将来如何定义2009“偷菜元年”的疯狂,现代人用计算机回归土地依旧只是游戏一场,绿色田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奢望。
本报记者 王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