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钱学森的人生并非“标准答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叶永烈:钱学森的人生并非“标准答案”
2009年12月08日 07: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 中新社发 张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年轻人觉得理想很OUT

  钱学森生前有“四不”原则:不写传记,不写序,不题词,不出席应酬性会议。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说,有多家出版社要给钱学森出传记,父亲一次又一次拒绝了,理由是:“人死了才写传记”。

  叶永烈撰写《走近钱学森》做的第一件事是:随机访问身边的“80后”、“90后”年轻人。他问他们知不知道钱学森?年轻人的答案很标准:课本上说钱学森是“抵过五个师”的大科学家。他再问知不知道钱学森别的事情?年轻人先是沉默,继而有几个犹豫的声音:是造原子弹的吧?“我当时心里的感觉是震惊。”叶永烈说。

  他继续问这些年轻人,将来想做什么?年轻人觉得他的问题很“OUT”,“这年头谁不想早点毕业,多挣些钱,早点买到房子、开上车子?”他们回答。

  叶永烈说:“我因此决定,把这部传记的读者锁定在‘80后’、‘90后’的孩子们身上。”

  为了适应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书特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其主旨是想告诉年轻人:大科学家钱学森也是泡在教室里啃书本才能一年拿下硕士学位,才能在36岁时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的;回国后钱学森面对祖国一穷二白的现实,硬着头皮,克服重重困难才铺就了中国的航天之路。

  钱学森说:如果没当上科学家,最想当画家

  两年前在台北航空科学馆,叶永烈看到了孙中山先生当年题写的“航空救国”四个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航空救国是很多年轻人追随的潮流。在查阅史料中,叶永烈发现,钱学森从大学时学习火车制造业,到留学之初改学航空专业,皆因为“想为水深火热的祖国做点事”,正吻合了当时政府号召年轻人实业救国的取向。

  “这是当年他的理想。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挣钱,梦想已经渐行渐远。”叶永烈一声叹息。

  曾多年任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介绍说,钱学森兴趣非常广泛。他大学时回杭州老家养病,特意拜画家高希舜为师——后来大学毕业时,他设计了年级徽章和通讯录封面;钱学森夫人蒋英记得,小时候过继在钱家时,“干哥哥(钱学森)喜欢吹口琴,并且吹得很不错。”钱学森还爱摄影,《走近钱学森》一书的封底就是他留学美国时的摄影作品。

  钱学森曾对儿子钱永刚说,如果没有当科学家,自己最想当画家。

  钱学森的兴趣广泛与他在北师大附中受到的中学教育息息相关。他曾说:“当时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师大附中,是我人生的基石。”

  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张纯如曾在《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中表示,也许正是当年的教学模式,引发了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对中国现行教育的思考和发问。

  出传记是为了“正本清源”

  2006年叶永烈着手钱学森传记的写作。钱永刚明确表示支持。叶永烈后来终于明白了钱永刚为什么“背着”钱学森要出一本传记了,“他是为了正本清源啊。”

  叶永烈说已有的传记中许多故事纯属虚构。如,曾有传记说钱学森到美国后接到母亲辞世的消息,母亲还给他写了一首诗。事实是,钱学森母亲章兰娟在他去美国前就已去世。

  叶永烈说有些编造的故事很可笑。有的传记说钱学森是“踏莲而生”(难产)——钱永刚说父亲从未提起过。还有传记说钱学森和蒋英1947年在上海国际饭店举行了结婚典礼——叶永烈特地查了那天的《申报》:他们是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的结婚典礼。

  叶永烈说:“这些都是瞎掰嘛!没有史实,历史这座大厦也会垮掉的!假故事变成真历史,是件很可怕的事。”

  任何大师的人生,都不是一份“标准答案”

  叶永烈和钱永刚达成的共识是尽力为读者描绘一个全面、立体的钱学森。所以叶永烈没有回避当年钱学森支持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而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是专家,是权威,无人能及,但并不代表他就社会各个领域发表的每一个观点都是真理,都是标准答案,这些观点仅供参考。”为此,他花了四万字的笔墨讲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出版之前被删去了。

  钱学森从美国归来后,曾表示再也不踏上美国的土地,书中披露,钱学森回国前受到美国当局的无端迫害,囚禁。张纯如曾引用加州理工学院当年的档案:表明钱学森被囚禁的时间长达两个多星期。困惑不解加上惊惶失措,钱学森的体重骤减30磅!

  “也许大家读了完整的历史,才有可能理解当事人。”叶永烈说。

  朱秀霞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