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滢:纯净的文学在于“认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费滢:纯净的文学在于“认真”
2009年12月04日 13:12 来源:文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费滢,本名费滢滢,女,1986年生于江苏。历史系学生,法国索邦大学毕业,高等社会科学院在读,专业方向: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宅人一枚,无不良嗜好,无特长,爱好厨艺、古玩以及花鸟。”青年作家费滢的个人介绍看来如此简单。就在近日,她的一篇《鸟》从41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台湾第31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除了获得15万元(台币)奖金和一座奖杯外,这篇一气呵成的小说还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感受者:小城中的树影、风流动的感觉……气味、表情、颜色,文字的物质性表现得非常妩媚漂亮;种种细节,写出小城的氛围与少年的成长,浑然天成。”评委之一的骆以军这样说。

  “心很热,眼睛敏感、不放过对周遭的观察”

  台湾作家朱天心也是评委之一。她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鸟》唤起下一代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心很热,眼睛敏感、不放过对周遭的观察,把打动你的描摹下来。这应当是《鸟》得奖的指标意义。

  “心很热,眼睛敏感”的形容,同样也可以用在费滢对文学的态度上。她的答谢辞是这样写的:“写小说是件辛苦事情,我不会建立结构,讲不好故事,脑中的画面很难编排……但这世上还有件比写小说更难的事情——办杂志。请支持我们的杂志《阅读骀荡志》。”

  这份由几个年轻人共同创办的阅读杂志,是费滢参加联合报文学奖的原因之一:“最勤快的就是我,所以他们就训练我写文比赛赚钱养杂志。”她用“干净”来形容这本语出《庄子》的阅读杂志。由于经费、经验等问题,杂志前8期只能以电子版本的形式存在,今年夏天才推出第9期的纸质版本。“我们的心都很热,就是没有经验。对我来说,纯净的文学的特质,就在于‘认真’二字。”费滢说。此次获得联合报文学奖后,她可以把部分奖金拿来继续支持杂志运行。

  而这几个非文学专业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办阅读杂志,某种程度上是缘于对当下青春写作和文学环境的不满意:“我对当下的青春写作还是抱批评的看法,市场上好的纯文学作品很少,一般都不认真,粗糙,油滑,浮躁,急功近利。”费滢说,“办杂志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鼓励一些有天分的年轻人,把他们的文章拿出来。”

  所以,朋友对费滢的评价,除了“敏感,细致”之外,还有“很理想主义、很纯粹”,“能很难得地按照自己的感觉来生活”。

  而参加联合报文学奖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的透明度和公正度。直到首奖评出,评委会也不知道费滢是何许人也。加上生性散漫的她投稿时只留了一个法国地址和错误的电话,评出奖项时又恰逢她回国度假,报刊社里一片慌乱,编辑通过层层关系,几经辗转才终于找到她。

  “喜欢乡村,就认认真真去写”

  作为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费滢的性格颇有些“宅”:“我很喜欢呆在家里,或者躺在床上看书,爱好是做饭,买菜,打扫卫生。不爱热闹,不过很喜欢与几个好友交换乐事和读书心得,也喜欢和办杂志的那几个同时写小说再交流批评。”此外就是有些庞杂而有趣味的爱好,比如说她今年的选课选择了研究中世纪的葡萄、葡萄园以及葡萄酒。

  费滢从小就对历史抱着特殊的偏爱。很小的时候听大人念《山海经》,或者听神农的故事,或者是黄帝与老头歧伯的对话时,她就觉得很好奇:为什么《山海经》里的山、怪兽和人是那样的?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其实这些都是历史话题,但我就觉得很神奇,非常有时空感。所以,我觉得对历史的喜欢是本性的体现,我喜欢去追寻一个原因,其实也知道有可能这个原因是复杂的,或者是碎片式的,但就是忍不住。”而文学似乎只是她的“副业”,“我写文章都只源自一个模糊的感受,只不过会仔细感觉直觉里那些细微的碰触,气味,颜色等等,然后自动去筛选出符合整体感的那些细节,这或许已成本能。”

  这种“散漫”也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如果从结构和情节的角度来要求,《鸟》以及她的其它作品,都显得有些平淡。“我不太用形容词,注意细节感受,总是想把它们描摹出来。其实一瞬间的细节感受是很奇妙的事,当下会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记忆的多重冲击,而这个瞬间是整体的,已经成为‘成品’的。就像已经端上桌的一碗汤,要描述它需要安排词语,词语就像原料,修辞是调料,作者掌握下锅的先后顺序。我的目标是描述那碗汤,而不是一一列举原料与调料,是想让读者忘记原料与调料。”费滢说。

  《鸟》的故事是真实的。“从听到故事到真正写下来,大概有七八年时间。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杀死鸟的那个片段,残酷又无意的。操作者自己也很可怜,是个孤独的人。”费滢说。“我原先想写一个系列。谁都有童年时无心杀死小动物的一个细节,但童年发生的残酷事件要么被扩大,要么被一些别的情感掩盖了,这也许是因为处于童年时的我们,还不明白什么是痛苦和死。”

  这个在城市中成长、高考后又出国留学的“80后”,却让童年和乡村成为自己为数不多的文字的底色。这或许是因为她的童年时光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记忆对我来说只是片段,但是这样的片段又是不可磨灭的出发点。哪怕成长在城市里,我总是想着去比对乡村。沉浸在乡村色彩之中,是记忆留下的某种基调,就像做事情时的背景音乐一样。”这种情绪与她莫名的疑惑和有点哀怨的感情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模模糊糊的基调。“乡村很温柔,记忆也就很温柔。我很喜欢乡村,就认认真真去写。”

  “我对文字的态度很简单,就是‘认真’两字。希望自己能写出自己想写的,而且要写得很老实。”费滢说。 本报记者金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