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浮油黑土能烧
“岫岩坑”为我国首个陨石撞击坑
在11月30日出版的《科学通报》54卷22期上,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陈鸣等人发表论文《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证实岫岩发现我国第一个陨石撞击坑,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领土上这类独特地质构造形迹的空白。
12月1日,记者赶往岫岩满族自治县苏子沟镇古龙村,探寻这个直径1.8公里、深150米的陨石坑的秘密。
初见“大坑”巨型指环静卧山间
一进古龙村,我们便被眼前的“大坑”所震撼。在“大坑”入口,两侧山脊猝然断裂,只留给人们一条狭长的土路,沿小路而入,视野豁然开朗,一处处农家院静静散落在土地之上,炊烟袅袅,远远的只能听见几声犬吠。
爬上山顶,记者惊异地发现,“大坑”竟与一个标准的正圆几乎相同,加之周围群山环绕,好似一个巨大的指环静静卧在山间。
从撞击坑四周山岭登高向下观望,整个坑形态呈碗状。撞击坑直径约2000米,坑深约150米,据村民们介绍,现有一个村民组60余户人家在此居住。由于周围山岭环绕形似一个圆圈,所以该村民组以“罗圈”为村名。
“大坑”怪事井水浮油黑土能烧
“坑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因为交通不甚便利,这里的村民靠上山养蚕和耕种来维持生活。正因为这样,圈里人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因为一些至今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让村民叫苦不迭。首先,这里的水与外边截然不同。家住南台子的姜淑清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人家打井取上来的水都漂着一层油,根本没法喝。她给记者打了一瓢自家井里的水,记者发现水的颜色类似啤酒,上面泛着一层油光,闻起来有类似铁锈的味道,放一点在嘴里尝尝,感觉很涩。
除了水上漂着一层油外,“圈里”还有件怪事,那就是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一种黑色的泥土,挖出晒干之后表面有白色的霜,扔到火里还能烧。
“坑里”居民吃水挺难但很健康
姜淑清说,“大坑”是越往坑中心水质越不好。由于吃水困难,姜淑清和六七家邻居集资安装了自来水设备,在整个大坑最西面的山脚下开了一口井。即便这样,吃水仍是个很大的问题:“每年一到11月,那个井(自来水井)的水就干了,我们只能到村里原来的老井里挑水,一直到来年5月才又能吃上自来水。 ”
与姜淑清不同,村民逄德光却对生活在这里很自豪。他说,他从没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关于“大坑”的传说,更没探究过“大坑”到底是咋来的。逄德光说,2000年左右,一位姓覃的教授带着几个人来到这里,当时就住在他家。 “他对我说,咱这里很可能是几万年前被陨石砸出的坑,后来里面积水形成湖,最后水冲出了一个缺口,就形成了现在的大口,但由于身体原因,这个姓覃的没能将研究完成就离开岫岩了。 ”
3年勘测确定岫岩陨石坑
就像村民逄德光说的那样,其实早在1982年至2004年间,多家科研单位先后到岫岩实地考察,希望验证陨石坑的推测,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确定。
2007年初,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博士率科研人员在岫岩展开研究,并初步将此独特的地理地貌命名为 “岫岩坑”。科研人员在第一年度的研究中,即在坑区地表岩石中捕捉到了撞击冲击波作用遗留的物理变化痕迹,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明确了探索技术途径。
今年3月20日,陈鸣率队再次来到“岫岩坑”,进行了为期5个多月的钻探勘测工作,揭示了坑体深部的地质构造,并获得了珍贵的深部岩石样品。岩石样品分批次被送到广州,科研人员找到了陨石强烈撞击导致靶区岩石发生变形、碎裂和局部熔融以及岩石和矿物发生冲击变质的系列证据,并最终从科学角度证明了该坑为陨石撞击所成,岫岩陨石撞击坑也成为国内首个被科学证实的陨石坑。
研究结果显示,岫岩陨石撞击坑区岩石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通过对坑内物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析,初步确定陨石撞击事件发生在5万年前。陨石撞击坑形成后,坑内积水形成了小湖泊并沉积了上百米厚的湖泊沉积物。大约在3.9万年前,地势较低的“岫岩坑”东部形成了缺口,积水流出并侵蚀山体,最后湖泊消失,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
据悉,当地政府已打算依托这个国内唯一的陨石坑发展旅游业,也有可能在此建一座自然博物馆或将这里建成地质公园,普及陨石坑知识。
(辽宁日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