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阕”辨
◆钟 毅
毛泽东、周恩来等带领一队人马,冒雨在西北大山里前行。毛说:“你还记得当年长征过老山界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下雨,我们那时候,真是雨中豪情啊!”周说:“是啊,那时你还写了三阕十六字令。”……(18集)字幕上“阕”误成了“阙”。
以“阙”代“阕”,是语文运用中的常见差错,经常在书报刊中见到。显然,为建国60周年精心打造的献礼片《解放》同样未能幸免。这也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
阕,形声字,从门癸声,表示事情做完后关门。本义是“终了”。乐曲结束,自然是“终了”,所以也叫“阕”。如汉代张衡《东京赋》:“《王夏》阕,《驺虞》奏。”再后来,乐曲一首,也称“阕”。词本来也是配乐唱的,具有乐曲的性质,所以一首词也称一阕词。《十六字令》是词牌名,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是词,自然应称“阕”。
阙,也是形声字,从门欮声 ,本指古代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在古汉语中,“阙”也指“缺口”“空隙”。一般认为,这是因“阙”上的高台之间远望成缺口之状引申而来的。进一步引申指“空缺”“没有”“缺误”“疏失”等义。“阙”与“词”没有关系,词不能以“阙”计。
“周期率”说不通
◆丁健鹰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平。《解放》第49集里,毛泽东主席与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先生在香山双清别墅有一个对话。毛泽东说:“黄任老当年在延安对我讲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周期率的支配力啊’。”而黄炎培则说:“我记得当时你自信地对我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这一剧情中,字幕中反复出现的“周期率”是说不通的。
“率”(lǜ)是两个数相比所得的值。比如,圆周率指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的比值,失业率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
“周期”本是一个物理概念,指的是物体作圆周运动或往复运动(振动)时,重复一次所经历的时间。比如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后也指事物的某些特征重复出现,其接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比如“科技发展促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有时,用“周期”强调的是反复出现的特性。比如“经济危机体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一年”是一个数,无法构成比值;“知识更新周期”或长或短,但也必定是一个数,无法构成比值;某特征重复出现,因此具有“周期性”,这也与比值无关。总之,“周期”根本无法与“率”搭配。
黄炎培是历史学家,他提出一个政权有兴必有亡(有的还灭亡得相当快),这是一条呈周期性变化的历史定律。要表达这个意思该称“历史周期律”或“兴亡周期律”。
“律”可指规律、定律,“周期律”的意思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自然定律,揭示的就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兴亡周期律”是黄炎培1945年造访延安时提出的,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黄炎培后来整理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记下了他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其中用的就是“周期率”。看来,这一差错的“始作俑者”是《延安归来》。而黄炎培本人,大概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成果中竟然存在着一个文字问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